星期日, 3月 26, 2006

3/26【情弓】(The Bow / 활)

金基德。男女主角一如慣例地沈默,鏡頭也一如慣例地犀利,顏色也一如慣例地飽滿,只是這次還多了聲音,弓的聲音。

該怎麼說這部片呢?一艘長期漂泊於海上,提供釣客海釣的船,老船長(全訟挽飾演)和一個十來歲的荳蔻少女(漢茜荷飾演) 也就這麼在船上生活。這兩個看似不搭調 的老少配也無視於其他釣客的眼光,兩人隔著塊板子睡上下舖,老船長的手還得輕觸女孩的身體才能入眠。每天老船長都會在日曆上畫個X,這也代表他迎娶女孩的 日子也不遠了。但直到一個年輕釣客上了船,帶給年輕女孩釣船以外的聲音,也帶給這對老少情侶莫大的衝擊...

比起上一部【空屋情人】,導演在這部片刻意強調聲音(音樂)這個元素。至於在劇情的鋪陳上,很明顯可以感受出老船長對少女的愛,既是父親對女兒的佔有欲,也是老者對年輕肉體的愛慕與嫉妒—就像弓既是樂器也是武器。而年輕男子上船後所發生的變化,其實就是威脅、打破了老者的掌控優勢,形成不穩定的三角關係。 而導演讓這種不穩定的三角最後的結局變得曖昧:乍看是年輕的男孩和女孩從年邁威權的陰影上逃脫,但最後卻又暗示年輕女孩選擇了與老男人發生性靈上的交合。

不 愧是金基德,藉著老人將弓射向天際和女孩的冥想式性愛來表現兩人不被(年輕男孩 / 世俗)允許的交合,而當箭從天而降,射向女孩兩腿之中時,那灘血更是暗喻了女孩獻給她愛的老人的貞操。我覺得這或許也反映了導演在這部片的立場,也相當激 賞用這樣既含蓄又大膽的手法來表現。

不確定「弓」在韓國文化中是否有特殊意涵,但看到老船長和女孩用射箭的方式占卜,真是覺得不可思議。

Ref:This Film in HanCinema Movie Database

3/24【面子】(Saving Face)

管大多數介紹這部電影時都會提到女同志的話題,但我卻單純覺得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浪漫愛情喜劇。浪漫不只是洋溢在主角的女同志感情上,在女主角母親二度逢春的轉折裡也悄悄渲染。

女主角Michelle Krusiec(中文姓名叫楊雅慧)和陳沖的演技各有擅場,前者紮著俐落的馬尾,舉手投足之間散發出來的「T味」,讓人看不出來是個dancer出身的演員;而陳沖的角色就更絕了:渾身戲味的她寡居多年後居然懷了身孕,偏偏怎麼樣也不肯透露是誰的孩子,乾脆躲到女兒家,母女倆開始了各懷秘密、裝模作樣的生活...

這部片在編劇兼導演Alice Wu(中文姓名伍思薇)的手下處理地相當幽雅而慧黠,同志議題和家族關係、甚至在美華人處境都是不好處理的題材,一不小心就會弄得太過沈重或是太過做作,但她卻能抓到這些元素彼此的交集面做發揮,並且用浪漫愛情串得妙趣橫生,收尾也收得漂亮,巧妙地迴避了可能衍生的負面情緒。(後來才知道這個劇本的靈感是來自她出櫃的經驗,妙~)

硬要說的話,這部片的故事更接近童話—如果真發生這樣的事,多數中國人的處理方式和態度可沒這麼輕鬆樂觀吧—但這種會讓我看完心裡有股甜味的電影已經不多見了,尤其是設定在黃皮膚圈子裡的故事,也許是同理所感吧,這部片會拿到2005金馬獎觀眾票選電影一定也不意外。

Ref1:Michelle Krusiec的官方網站
Ref2:Michelle Krusiec的blog
(很少放明星的網站,不過看在同樣是黃皮膚的份上,替她宣傳一下囉~)

3/24【電影聖經—失控的恐懼】(AFI's 100 movies:Out of Control)

以閃一下嗎?這是遲來的情人節禮物~(雖然要DVD當禮物可能有人覺得怪,不過我個人對這套系列可是朝思暮想了很久啊!)

這是美國電影協會(AFI) 為了慶祝美國電影100年而出版的【AFI's 100 Years...100 Movies】,一套一個電影主題(類型),共10片DVD。不過挺詭異的是,這套所謂的「電影聖經」和美國當地發行的版本雖然封面一樣、標題也一樣,可 是我在裡面看到的登場人物卻似乎與國外網頁列出的出入許多。別的不說,以第一套「英雄本色」來說,主持人是Michael Caine,但無論是IMDB的介紹還是Amazon的介紹中都看不到他的名字。不知道究竟是台版(港版?阿陸版?)的與國外發行的版本有差,抑或是網頁的資訊有誤?不過看IMDB列出的片單(movie connections)與每一集提到的電影相對照,似乎又相符合。怪哉~

算了,暫時不討論這個,總之我看到的版本還挺精緻的,也不像是有人造假胡拍成的。而我也的確從這每個系列中學到了很多,尤其是將一個系列主題作深入地介紹,更能看到好萊塢的類型影片的變遷與轉變。

話說收到在Yahoo網拍拿到的片子後,忍不住立刻拆了來看,而第一片挑的正是自己偏愛的主題:驚悚類型。這部片的主持人是Jude Law,所提到的片單包括了(後面的註釋是我自己的解讀):

科學怪人(Frankenstein,1931) —對科學失控的恐懼
金剛(King Kong,1933)—對野獸 / 原始的恐懼
叛艦喋血記(Munity on the Bounty,1935)—對暴怒者 / 上位者的恐懼
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1950)—對老女人 / 精神異能者的恐懼
慧星美人(All About Eve,1950)—對後輩 / 企圖心強烈者的恐懼
驚魂記(Psyco,1960)—對荒野旅社 / 精神異常者的恐懼
諜網迷魂(The Manchurian Candidate,1962)—對威權政府 / 特務體系的恐懼
大白鯊(Jaws,1975)—對海洋的恐懼
阿瑪迪斯(Amadeus,1984)—對天才 / 瘋狂者的恐懼
沈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1991)—對犯罪 / 犯罪者的恐懼

想想,我們害怕的東西還真不少咧!

星期五, 3月 24, 2006

3/23【基督的最後誘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

了快一個月的稿子,也該有個了結了吧(煙)~

今年四月有個新聞,說是一份《猶大福音》的古柯普特語古抄本首次公開於世,而這份手稿的重要性在於,替過去視為背叛耶穌的猶大平反,認為是耶穌自己要求猶大把自己交給羅馬當局,而且他也是唯一一位能理解耶穌的門徒。面對這項神學的新論證,包括教宗在內的教會系統都表示該部乃是「偽經」,並堅信新約四大福音裡的敘述。(相關新聞可參考基督新報的報導)

我不是基督教徒,對聖經的故事雖略知一二,但牽涉到基督教及聖經的發展歷史,以及基督教教義的辯證可就是門外漢了。而這部由Martin Scorese導演的【基督最後誘惑】,正巧也呼應了上述新聞的論點。事實上這部片並非僅繞著猶大打轉,這個根據Nikos Kazantzakis小說改編的電影探討的是更宏大、更嚴肅(當然也就更爭議)的論點:耶穌的「人」性,以及因為這份人性而遭逢的誘惑與試煉。

就 我的理解,故事裡對耶穌的描繪一開始是很凡人的,有些怯懦,講話行事都缺乏了點自信,甚至對妓女抹大拉也懷有愛慕(或性慾?)。但經過荒野的沈思之後, 耶穌開始改變態度,轉而以積極地態度領導眾人對抗羅馬當局,也開始行神蹟以宣揚上帝。但儘管如此,他仍然懷疑自己是否堪當上帝親選的兒子。包括羅馬政府的 軟硬迫誘、門徒之間的主從關係,在在考驗著耶穌,甚至在被抓的那天,他仍徬徨地問著上帝:為什麼是我要犧牲?

被釘上十字架後,耶穌哭喊著天父為何背棄了他,而天使也聽到了他的憤恨,因此幫他解救了下來,讓他恢復凡人的生活,娶妻生子,不再背負上帝旨意的重擔。但此時,最後誘惑才真正考驗著他...

Willem Dafoe的演出當然沒話講,特別是後來面對試煉的痛苦掙扎表情更是讓人動容(都快讓我忘了他在【蜘蛛人】裡的壞模樣)。Harvey Keitel飾演的猶大也很搶眼,活脫就是與耶穌爭論教義及行事風格、甚至施壓於耶穌,讓他確信道路的那個樣子。

從《達文西密碼》、到猶大福音的問世,聖經的權威性也逐漸遭質疑,這是世紀末的異象?還是基督教威權的崩解之端?

Ref1:台灣聖經公會
Ref2:Bilbe Gateway

3/22【古畑任三郎—フエアな殺人者】

本在WBC複賽輸給了韓國,一度以為無法晉級四強之後,今年日本國家隊的指標人物鈴木一朗鐵青著臉別過頭,對著空氣用力地吼了一聲。光憑畫面聽不到他喊什麼,也許是老美的國罵,也許只是無意義地咆哮,但鏡頭上的Ichiro看來是如此沈重、如此憤恨—正像他在古畑任三郎新春第二夜裡被逼到絕境一般的表情。

Ichiro因為熱愛此劇,劇組乾脆邀請他來當主角,與田村正和來場鬥智,這種夢幻組合簡直讓人流口水。三谷幸喜也替Ichiro量身訂作了一個故事:從美國光榮返日的他因為同父異母的哥哥遭人勒索而決心替他擺平,只是偏偏古畑和今泉都是一朗迷,「追星」到下榻的酒店後卻意外必須面對一場看似自殺的謀殺案。Ichiro貴為棒球明星,對比賽和人生也都抱持公平競爭且不作假的精神,古畑是否能識破他設的局,給一朗來個揮棒落空呢?

憑良心說,這集詭計普通,也沒有令人屏息的高潮,如果沒了Ichiro,恐怕收視率會很難看。不過就是因為有了這位真實世界的明星加持,觀眾和球迷不僅可以一飽他的風采,更可以看到下了球場的Ichiro的「真實生活」是怎麼樣的。因此,儘管古畑在片頭和片尾獨白都再次強調「這不是Ichiro,他也不可能殺人」,但這種虛實之間的樂趣透過這部推理影集被推到了最高點。(田村也向觀眾透露一個小秘密,他說劇組本來是想把片中主角的名字設定為八朗的,不過一朗本人還是堅持用原名)

故事裡的Ichiro是個近乎完美的棒球明星,除了規律地自我訓練外,還會親切地指導小朋友打球,對人生的態度不僅強調公平競爭,還絕不說謊!不過這位打擊之神還是會為了保護手足而殺人滅口,用的方法還居然也講究公平,真是造神到一種讓我發囧的境界。沒辦法,誰叫他是鈴木一朗呢?

當然,再完美的案子到古畑的手裡終究能抓出破綻,雖然說追查的過程略顯單薄,可是還是有些小地方會讓觀眾動動腦筋。Ichiro以一個非演員身份擔綱主角,其水準可說相當優秀,雖然動作有時候僵硬了點,表情和唸白也不如專業演員來得生動,不過如果視為這是把真實的自己表現出來,我想對他這位習慣鎂光燈的球星來說,應該也不會是個太難的考驗。(別的不說,光是他的揮棒準備動作,就秀味十足啦!)

今年日本拿下經典大賽冠軍,一朗的光環也更發亮了,回頭看他在今年年初的「表演」,讓我感受到的不只是一部精彩的電視劇,更讓我感動的是他的敬業與投入,無論是棒球,還是表演。

星期一, 3月 20, 2006

3/19【空屋情人】(3 Iron / 빈집)

有台詞的男主角,只有兩句台詞的女主角。一部摻雜孤寂與禪意的電影,一部用鏡頭說故事的電影。金基德作品。

這部片的韓文片名就叫「空屋」,英文片名卻是「三號鐵桿」,這部片究竟想說什麼呢?男主角泰秀(李賢均飾)每天騎著帥氣的重型機車,四下尋找主人外出的空房子,摸進去之後既不偷搶也不破壞,反倒是靜靜地享受住在屋子裡的感覺:洗衣服、修東西、聽CD、煮飯、拍照。某天摸進一棟豪宅後,卻發現與丈夫失和的女主角仙樺(李升燕飾)躲在裡頭,兩人竟發展出詭異但卻濃烈的情愫‧‧‧

男主角被抓進監牢後勤練「隱身術」的發展令人覺得既好笑又玄秘,出獄之後化身空氣重回現場的行為則是有種黑色幽默的味道。最後兩人重逢,一起生活的情節更令人瞠目結舌。真的不會被發現嗎?

三號鐵桿的存在則是暴力的象徵。練習揮竿不僅是泰秀的嗜好,但卻也是傷人即被傷的工具。不過比起高爾夫球,更讓我戚戚焉的是孤獨才是更可怕的暴力。彷彿被遺棄的房子、怨對無語的夫妻、甚至昏暗冰冷的偵訊室,不都是疏離的具體形象嗎?

最後一幕男女主角站在體重計上,指針指著零的畫面很美。那是0?還是100?是真實?還是虛幻?

Ref:This Film in HanCinema Movie Database

星期日, 3月 19, 2006

3/18【緊急追捕令】(Dirty Harry)

硬派警探的代表性人物:Dirty harry(DVD裡的字幕翻做「爛人哈利」,總覺得有點不對味,也有看過翻成「痞子哈利」,差更多了)。為什麼Dirty?不是因為這個由Clint Eastwood飾演的Callahan警官老是特立獨行、讓上面的長官頭疼,而是因為他專門負責收拾舊金山市裡大大小小齷齪骯髒的爛攤子。

這部片的前十分鐘就把主角的個性和配角(連續殺人犯)的犯罪模式交代的很清楚了:Callahan是個倨傲的警官,不僅對犯罪有敏銳的直覺,而且勇於面對兇手,非得將他們繩之以法;而兇手「天蠍星」則是個埋伏在大樓樓頂,狙擊無辜藉以向舊金山市長勒索的變態殺手。當Callahan—也就是Dirty Harry—被指派處理此案之後,便開始了他鍥而不捨、但卻陷入敵暗我明的追索過程。

諷刺地是,當Harry終於逮到天蠍星之際,檢察官卻告知他因為他的不當手段(未申請搜索令),使得嫌犯獲無罪開釋。這個結果簡直激怒了Harry,他相信這個瘋狂的殺人狂必定會再犯,而他也決心賭上自己的警徽,也要把這個變態親手解決!

現在已經76歲的克爺爺在當時可是把Harry的形象詮釋地很有味道,也讓「Dirty Harry」變成一個影史上的符碼,一個反英雄(anti-hero)的代表。而這部片在Don Siegel的掌鏡之下,也彷彿是一部舊金山現實版的西部片。許多橋段也被後來的電影引用,像是【終極警探第三集】裡面主角們被兇手設計在限時之內趕到下一站接電話就是一例。

這部片幾乎沒有女人,除了Harry的搭檔的老婆以外,幾乎沒有有台詞的女角色。可以說是一部徹頭徹尾的男性電影,夠Man。

最帥的一幕當然是Harry戴著墨鏡站在橋上等著被瘋狂兇手劫持的校園巴士經過的樣子啦!另外,經典台詞當然就是Harry在片頭和片尾對著奄奄一息的罪犯講的那段話:

"I know what you're thinking. Did he fire six shots or only five? Well, to tell you the truth, in all this excitement I kind of lost track myself. But being as this is a .44 Magnum, the most powerful handgun in the world, and would blow your head clean off, you've got to ask yourself a question: Do I feel lucky? Well, do ya, punk? "

3/17【正宗約會電影】(Date Movie)

到一個極致的電影,目前是IMDB倒數排名第53名。怎麼會去看這部片呢?(而且還是院線!)唉,要怪就怪匆忙約會,正好時間趕的上,買了票,捧了爆米花就進去了。

用 一句話來介紹這部片,應該是:【驚聲尖笑】的愛情版。是啊,連編導都是該系列的原班人馬(之二),那這部片還會有別的樣子嗎?對熟悉電影的人來說,這種片 可以算是隨堂考,找出越多惡搞或引用的出處(某部片、某個人、某個事件),發出的笑聲也越大;不過對一般單純買票想看部搞笑電影的普通觀眾來說,嘴角不僅 很難上揚,甚至還邊打呵欠邊問:笑點咧?

走出戲院,女友抱怨花錢浪費時間,而我卻還停留在那種「看破這部電影手腳」的沾沾自喜情緒中,甚至覺得這部片簡直爛到一種美感—可能是源自於對Kuso的崇拜情節吧!

這 部片的架構大抵是以【我的希臘婚禮】、【門當父不對】系列、【BJ單身日記】這幾部片子的劇情為綜合體,反正就是說一個醜女變身之後愛上一個帥哥,兩人及 雙方家庭互相認識,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故事。當然許多為人熟知的愛情電影也被拿來大肆惡搞,像是【麻雀變鳳凰】、【史密斯任務】、【全民情聖】, 甚至還有【追殺比爾】、【魔戒】,以及Britney SpearsJennifer LopezParis Hilton這些名流。唉,要就怪好萊塢創造了這麼多經典的橋段和人物囉!

真的可以好好研究這些爛到谷底的片子,爛到最高點,美感就出來了。

星期一, 3月 13, 2006

3/12《非自然死亡》(Unnatural Death)

派 但經典的一部推理小說。覺得老派不只是因為這本書寫於1927年,更是因為書裡文謅謅、很老式的對白(像是「帕克先生敬表同枕,彼特爵爺則順著文學步道神 遊太虛,直到車子在一棟大而無當、笨拙難掩的大廈前面停了下來....(p.30)」),不過這本書的譯者也挺專業地沿襲了這種氣息,因此讀起來又又格外 囉唆了。

就像詹宏志在導讀寫的介紹一樣,這本書的謎團性十足,但一不小心就可能把雷爆出來了。一個來日無多的老婦人突然死亡,最有嫌疑的 兇手自己就是遺產繼承人了,為何要急著下手?而更詭異的是,在被害人身上完全找不出被下毒或其他的手法,兇手是怎麼讓她「非自然死亡」的? Whodunit?Howdunit?Whydunit?

當然謎團解開後,有那麼一絲絲覺得,「喔,原來是醬啊,還好嘛...」,不過,想到這是在接近80年之前想出來的詭計/手法,確實高招到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就是所謂的經典吧!

Ref1:遠流謀殺專門店的介紹
Ref2:This book in Amazon's page
Ref3:The Dorothy L Sayers Society
Ref4:Dorthy L. Sayers in Wikipedia

星期六, 3月 11, 2006

3/8【一夜風流】(It Happened One Night)

奧斯卡可信,那這部片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經典電影。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劇本、最佳導演、最佳影片—奧斯卡史上第一部五大獎項滿貫的電影(直到1975年才有第二部的大滿貫片:【飛越杜鵑窩】,第三部是1991年的【沈默的羔羊】)。

以 現在的標準來看,這是一部再芭樂也不過的愛情喜劇了:任性又落難的富家女,遇上了瀟灑但卻企圖利用她的帥記者,兩人沿路搭著長程巴士,從互不信任到化險為 夷,最後暗生情愫。就當男主角的愛終於戰勝當初不軌的想法時,女主角卻必須離開她。當然,經過一番波折,兩人終於盡釋前嫌,有情人終成眷屬。

片名「一夜風流」翻得確實對味,Clark Gable把風流倜儻的調調拿捏地恰到好處,甚至尤勝後來在【亂世佳人】的白瑞德。女主角Claudette Colbert的造型現在看起來真是蠻逗趣的,不過表現倒也可圈可點。不過這部片在影史的地位主要是開創了浪漫愛情喜劇的一個公式:落難富家女加上帶點壞壞的帥氣男,兩人從相互怨憎到彼此喜歡,最終確認對方是最適合自己的人。

雖然這已經是70年前的電影了,不過許多畫面仍不失經典,像是女主角撩大腿招車、兩人隔著布幕而眠、新聞報紙的蒙太奇畫面...甚至,Bunny兔的原型也是出自於此片!

我很喜歡這段對白,貼上來!(女主角Ellie撩大腿招到便車後,男主角Peter跟她的對話)
"Why didn't you take off all your clothes? You could have stopped forty cars. "
"Well, ooo, I'll remember that when we need forty cars."

星期六, 3月 04, 2006

2/27【鐵男躲避球】(Dodgeball)

部不用花腦筋的電影,有長相猥瑣的健身中心大亨、粗中帶細的健身俱樂部老闆、善良又強壯的辣妹、一群奇形怪狀的宅男健身族。喔,對了,還有那顆球!

Ben Stiiler的裝扮令人發噱,甚至一時之間還認不出來,當然這更讓他在這部片裡的搞笑演技如虎添翼(尤其是他拿充氣機替自己的小弟「打氣」那段更是絕倒)。其實我個人是相當欣賞Ben的,像他第一部執導的電影【四個畢業生】就能把剛出社會的年輕人那種不安、矛盾的感覺拍得很好。既能演又能導,還能身兼製片事務,又是一個不可小觀的好萊塢奇才。「過份」的是,這部片的女主角Christine Taylor居然是他老婆啦(拍片前就結了),真是...嗯...有眼光!

至於Vince Vaughn這個大塊頭在這部片裡,總讓我覺得英雄無用武之地,明明就應該加入WWE,怎麼跑來打躲避球咧?不過話說回來,他演那種粗枝大葉的純情猛男確實挺有說服力的。

看了DVD的幕後花絮才知道,這群傢伙在拍片的時候可是一個球一個球地真砸,可不是用CG做出來的!果然是一部徹頭徹尾的screwball!對了,這部片頗有【少林足球】的感覺,失意時看看挺能激勵人心的。

Ref:國際躲避球聯盟

星期三, 3月 01, 2006

2/25《天才的奧秘》(Genius Explained)

要用一句話來說這本書,我會說:「天才是90分的努力,加上10分的天分。」甚至在掩卷之後居然詫異起來,心想,其實作者花了這麼大力氣發現的研究,不就是呼應了星爺那句:「只要有心,人人都是食神!」

正 經一點。這本書基本上試圖破除一個迷思:天才是天賦的、不可測也不可求的。基於這個目的,他蒐集了幾位天才的成長歷史,從中找出他們之所以有驚人成就的原 因,並且檢視這些原因是否有其共同之處,能否作為我們推導天才生成的模式。作者Michael Howe用了很謹慎的研究方法來做這個看似緣木求魚的研究,因此他選擇19世紀中的幾位都有生平完整紀錄的「天才」(其成就也要能受歷史所肯定)作比較, 包括了莫札特達爾文史蒂文生法拉第、以及愛因斯坦等人。

以 莫札特這位音樂神童來說,作者指出其實許多他的神蹟其實都是有跡可尋的, 而且最大的原因是他老爸在莫札特很小的時候便給他嚴格的音樂訓練,而長時間累積 的訓練下來使他對於演奏技巧和樂理掌握都已駕輕就熟,因而能促使他在日後的日子開創出偉大的音樂作品。因此對於莫札特從小就有的音樂天分表現,作者直言, 「完全有可能是透過心智歷程運作而獲得。」(p.24)。

天才不容易定義,但作者指明了一點:「當我們說一個人是天才時,好像是在陳述此 人的特質,其實不然;稱某人為天才,真正的意思是,承認或認可他的成就。」 (p.29)。而從許多天才生活行為也可發現,察覺自身的方向,然後瘋狂的決心投入其中,甚至對其他事物漠不關心幾乎都是他們的共同特徵。

不過最讓我有共鳴的一個見解是,「我們要小心避免將經驗和環境混為一談。人們直接受到經驗的影響,但是只會間接受到環境影響」(p.39、p.217)。這也說明了,龍生龍鳳生鳳雖然不奇怪,但如果出現虎父犬子或是歹竹好筍也不必太過大驚小怪。

另 外,作者也以史蒂文生、法拉第兩位偉大發明家的生平提示我們:透過不斷地、規律地努力及學習,即使出身微賤,也能有一番大成就。就算是作家,這個道理也一 樣適用。偏偏人們都不願意承認(或不曾意識到)這些大人物背後的努力,而單把光環和榮譽套在他們一舉成名天下知的那剎那。

既然天才似乎不是上帝的恩典,那是否能從小就有系統地培養天才呢?作者當然不會逃避這個問題,而取樣這些從小就表露出天才模樣的人—簡單講就是所謂的「神童」—的分析結 果,答案似乎很難有定論。許多神童長大後的確能持續表現卓越,像是John S. Mill(19世紀偉大的社會與政治思想家)、Norbert Wiener(美國數學家,提出「控制論」(cybernetics),對電腦及通訊工程的發展有重大貢獻)便是。但有更多神童卻無法保有天才光環,背後的原因卻諷刺地與同樣渴望他們成為人中龍鳳的父母有絕對關係。作者指出,給成長中 的幼兒大量的心智激勵以及必要的支持和結構才是最能開發子女潛能的關鍵(p.206)。

至 於基因呢?作者以一個有趣的比喻來解釋:「英國擁有豐富的煤礦,那這帶來了什麼樣的後果?」答案是,這取決於我們檢視哪一個時期的歷史。同樣道理,一個人 擁有或沒有特定的遺傳秉賦,實際的結果將取決於 各種不同狀況(p.284)。這就好像姚明在中國是天才型的中鋒,但到了NBA,其表現卻很難繼續拔尖了。

綜 觀全書給我的感受,可以說是 再度體驗了一次實證科學的嚴謹研究精神,凡物皆有其操作性定義,凡事皆有最合乎邏輯的說法。當然,這樣的研究往往也只能得到「原本就已經知道的事」,儘管 這是一項艱苦又不容易的研究。只是,即使我服膺其結論,但很難不去想:難道上帝給每個人的天賦都一樣的嗎?難道為什麼我再努力卻還是無法拿諾貝爾獎呢?

我很清楚我不是天才,雖然有些自鳴得意的小天分,不過,再怎麼樣我都還是得努力、努力、再努力—努力想我為什麼要這麼努力!

Ref1:This book at Amazon's page
Ref2:貓頭鷹書房的介紹

2/24【愛情0規則】(Km.0)

鬆的西班牙小品。陌生的男男女女因為巧合、刻意、誤會而交錯相遇,最後卻都能微甜的結局。這是一部甚至不需要抱著要評論什麼的電影,放鬆心情,最好搭配 攝氏三十五度的冷氣房(雖然現在外面是天殺的寒流!),最要緊的,拋開教條禮節、拋開異性戀的緊箍咒、甚至拋開要命的認真和實際,好好享受在馬德里一個下 午的愛情喜劇!

「Km.0」是西班牙馬德里市中心太陽門的一個地標,地上還有一塊略顯斑駁的地磚標示著「Km.0」,意思是這裡是所有市 公車的起點,也是路程起算的開始。這個有意思的建物也成為這部電影故 事的主軸。尋人的、買春的、搭訕的、求職的、要結婚的,都正巧在這裡發端,但這個開端 卻是亂點鴛鴦,尋人的遇上性工作者、在婚前鼓起勇氣買春的卻淪落到去酒吧裡和gay喝酒解悶、另一個在網上尋找炮友的卻搭上了同志愛人、即將成為夫妻的男 女朋友貌合神離、尋找牛郎的企業家夫人卻發現牛郎是他的兒子?!

每則故事都帶點荒唐,但在浪漫的西班牙似乎一切理所當然,因此那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倒也不會讓人覺得俗套。會是因為語言的關係嗎?還是那是一個我們似乎永遠碰不到的世界呢?

管他的,此刻只想好好給太陽曬一下,在Km.0,就算有gay來搭訕,又何必拒絕呢?愛情0規則、人生0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