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3月 01, 2006

2/25《天才的奧秘》(Genius Explained)

要用一句話來說這本書,我會說:「天才是90分的努力,加上10分的天分。」甚至在掩卷之後居然詫異起來,心想,其實作者花了這麼大力氣發現的研究,不就是呼應了星爺那句:「只要有心,人人都是食神!」

正 經一點。這本書基本上試圖破除一個迷思:天才是天賦的、不可測也不可求的。基於這個目的,他蒐集了幾位天才的成長歷史,從中找出他們之所以有驚人成就的原 因,並且檢視這些原因是否有其共同之處,能否作為我們推導天才生成的模式。作者Michael Howe用了很謹慎的研究方法來做這個看似緣木求魚的研究,因此他選擇19世紀中的幾位都有生平完整紀錄的「天才」(其成就也要能受歷史所肯定)作比較, 包括了莫札特達爾文史蒂文生法拉第、以及愛因斯坦等人。

以 莫札特這位音樂神童來說,作者指出其實許多他的神蹟其實都是有跡可尋的, 而且最大的原因是他老爸在莫札特很小的時候便給他嚴格的音樂訓練,而長時間累積 的訓練下來使他對於演奏技巧和樂理掌握都已駕輕就熟,因而能促使他在日後的日子開創出偉大的音樂作品。因此對於莫札特從小就有的音樂天分表現,作者直言, 「完全有可能是透過心智歷程運作而獲得。」(p.24)。

天才不容易定義,但作者指明了一點:「當我們說一個人是天才時,好像是在陳述此 人的特質,其實不然;稱某人為天才,真正的意思是,承認或認可他的成就。」 (p.29)。而從許多天才生活行為也可發現,察覺自身的方向,然後瘋狂的決心投入其中,甚至對其他事物漠不關心幾乎都是他們的共同特徵。

不過最讓我有共鳴的一個見解是,「我們要小心避免將經驗和環境混為一談。人們直接受到經驗的影響,但是只會間接受到環境影響」(p.39、p.217)。這也說明了,龍生龍鳳生鳳雖然不奇怪,但如果出現虎父犬子或是歹竹好筍也不必太過大驚小怪。

另 外,作者也以史蒂文生、法拉第兩位偉大發明家的生平提示我們:透過不斷地、規律地努力及學習,即使出身微賤,也能有一番大成就。就算是作家,這個道理也一 樣適用。偏偏人們都不願意承認(或不曾意識到)這些大人物背後的努力,而單把光環和榮譽套在他們一舉成名天下知的那剎那。

既然天才似乎不是上帝的恩典,那是否能從小就有系統地培養天才呢?作者當然不會逃避這個問題,而取樣這些從小就表露出天才模樣的人—簡單講就是所謂的「神童」—的分析結 果,答案似乎很難有定論。許多神童長大後的確能持續表現卓越,像是John S. Mill(19世紀偉大的社會與政治思想家)、Norbert Wiener(美國數學家,提出「控制論」(cybernetics),對電腦及通訊工程的發展有重大貢獻)便是。但有更多神童卻無法保有天才光環,背後的原因卻諷刺地與同樣渴望他們成為人中龍鳳的父母有絕對關係。作者指出,給成長中 的幼兒大量的心智激勵以及必要的支持和結構才是最能開發子女潛能的關鍵(p.206)。

至 於基因呢?作者以一個有趣的比喻來解釋:「英國擁有豐富的煤礦,那這帶來了什麼樣的後果?」答案是,這取決於我們檢視哪一個時期的歷史。同樣道理,一個人 擁有或沒有特定的遺傳秉賦,實際的結果將取決於 各種不同狀況(p.284)。這就好像姚明在中國是天才型的中鋒,但到了NBA,其表現卻很難繼續拔尖了。

綜 觀全書給我的感受,可以說是 再度體驗了一次實證科學的嚴謹研究精神,凡物皆有其操作性定義,凡事皆有最合乎邏輯的說法。當然,這樣的研究往往也只能得到「原本就已經知道的事」,儘管 這是一項艱苦又不容易的研究。只是,即使我服膺其結論,但很難不去想:難道上帝給每個人的天賦都一樣的嗎?難道為什麼我再努力卻還是無法拿諾貝爾獎呢?

我很清楚我不是天才,雖然有些自鳴得意的小天分,不過,再怎麼樣我都還是得努力、努力、再努力—努力想我為什麼要這麼努力!

Ref1:This book at Amazon's page
Ref2:貓頭鷹書房的介紹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