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5月 25, 2006

5/24【暴力效應】(A History of Violence)

力可以是個很嚴肅的議題,不過在電影中,多半是以藝術表現的方式呈現,而且往往和動作美學、搖滾樂、瘋狂喜劇等連結在一起,而且也漸漸成了通俗電影必備的一個元素了。至於真正直視暴力的表現及其本質似乎鮮少是一部電影的主題,就我目前所想的到的,大概就是Stanley Kubrick的【發條桔子】了吧。

就連這部名為【暴力效應】的電影,我都並不認為它對於暴力本質作了多少的闡釋或批判。當然,這也可能是我對名導David Cronenberg的誤讀,也可能是對這部改編自美國圖像小說的電影缺乏在地的熱情。但畢竟電影多少是主觀的,儘管從台灣片商的宣傳中,似乎在告訴觀眾這是部辛辣的電影(既有流血又有床戲),但我卻覺得「逃避」和「救贖」才是這部片的主題。至於暴力,不過是逃避和救贖的必要副產品罷了。

Tom(Viggo Mortensen飾演)原是個平凡美滿家庭的男主人,因為奮勇擊斃了來咖啡店鬧事的客人,意外成為當地小鎮的英雄人物。此時,一個神秘的黑衣人Carl(Ed Harris飾演)卻來造訪他,並且直指他曾是費城黑道的頂尖殺手人物,並要求他回費城看看他哥哥。看似溫文和善的Tom,會是個殺人不眨眼的黑道老大嗎?面對Carl壓迫式的跟蹤和煽動,Tom和他的一家人要怎麼避開這場風暴?

William Hurt飾演男主角的哥哥,僅憑著十幾分鐘的戲就提名了Oscar最佳男配角。不過,我卻覺得老艾德演的那個瘋狂黑道男也很搶戲,加上化妝,確實把那股狠勁詮釋地淋漓盡致。有這兩位演技派,亞拉崗先生的演技就完完全全地被比下去了,真是難為了他(他實在是比較適合古裝造型啊)。

其實想想,電影裡鬧事的痞子、黑道的相逼、校園中的挑釁欺凌,某種程度上也忠實地反映了暴力存在於生活中的可憎,尤其對照小鎮的靜謐,確實呈現了不安和壓迫的氣氛。(ㄟ,這樣不是跟前面說的自打嘴巴了嗎...噗...)

Ref:原著圖像小說 by John Wagner & Vince Locke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