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4月 29, 2006

4/29【殺人回憶】(Memories of Murder / 살인의 추억)

部片大概是我今年看電影以來,最激賞的前五部電影之一。雖然連續殺人這個題材要拍出新意確實不容易,但在這部片裡,我看到了精準的懸疑氣氛掌控、由潛而深的人物性格描寫、乃至於整個城市的鬱悶和市井小民的生活瑣事都交代地有條不紊,很難想像這居然只是導演奉俊昊的第二部作品。

更令人咋舌的是,這是改編自韓國1986年的真實社會案件。在純樸的工業小鎮,接連發生手段兇殘的姦殺案,篤信傳統辦案方式(長相、直覺、以及拷打逼供)的探員朴度文(宋康昊飾演)苦無頭緒,因此向漢城警方求援。蘇大原(金相慶飾演)是個信奉科學辦案的警察,對鄉下警察的辦案方法並不十分認同,但隨著兇案仍不斷發生,但嫌疑犯一個又一個被還以清白,到底犯下命案的人究竟躲藏在哪裡?每逢命案發生之夜的那首點播歌曲又會是什麼線索?

這樁真實案件至今仍是懸案,而被改編成戲劇的原因之一也是希望能喚起當年目擊者的回憶以助破案(在改編電影前,這個故事已先被改編成舞台劇)。但就如真實世界一樣,電影對於真兇也沒有清楚交代,留給觀眾無盡的想像(或無盡的恐懼?)

沒有水落石出、真相大白的故事會好看嗎?我想這是大多看慣推理小說的人的預設立場。依我看來,編導巧妙地將好萊塢類型電影的敘事技巧融入於韓國風味中,才是最值得激賞的部分。像是隨著故事發展的人物性格轉變、片尾的逆轉結局、以及兩種性格主角的衝突與合作都有跡可尋。不過編導的厲害就在於合理地交代劇情轉折,配上飽滿地取景,呈現獨屬於韓國電影的風格和美感。

這部片也獲得當年(2003年,第40回)韓國大鐘賞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攝影等獎項,票房也有相當精采的表現。

沒有破案的電影,算是推理電影嗎?不過至少可以確認的是,這是一部好看的電影,that's all.

Ref:This Film in HanCinema Movie Database

星期四, 4月 27, 2006

4/27【拿破崙炸藥】(Napoleon Dynamite)

時 候一度以為自己很怪,像是看些沒人會看的書、空想些小說的情節、暗地裡跟自己辯證或嘮叨什麼的。心智長大了一點之後,才體悟到所謂的怪可能只是想引人注 意、或是尋找自身定位的一種手段。不過,相較於壓迫、抹平式的教育體制,我還是挺享受當個不讓人討厭的怪喀、也享受跟一兩個怪喀(但心地不壞的)人交朋友 的感覺。

拿破崙炸藥】就是講怪喀的世界,也是劇中主角的名字。這個頂著爆炸頭和大眼鏡的男主角就讀愛達荷州的 一所高中,有個懦弱猥瑣的哥哥,和以拖車為家的推銷員叔叔。Napoleon喜歡畫畫,但所畫的絕非符合傳統認定「正常」的東西。他在學校沒幾個朋友,但 卻和剛轉學過來的拉美裔小鬍子Pedro成為莫逆之交。為了幫助Pedro競選班代表,Napoleon在情急之下秀了一段苦練已久的迪斯可舞蹈,瞬間成 為學校風雲人物!

這部片或許可以當作測試無釐頭指數的片子,如果對這部片沒感覺,或是壓根笑不出來,那說他(她)多搞怪、多幽默可能都是 虎爛的。真要說的話,這部片也挺Kuso的,特別是描寫這種「宅男」人生的劇情,穿插對所謂主流價值(帥哥、美女、向上有為...)的嘲諷和羞辱,的確是 讓芸芸眾「宅」大快人心,進而列名「cult films」的一員。

這部片也是獨立製片的典範,片子只拍了22天,成本才40萬(男主角Jon Heder更只領到1,000元的片酬),但這部片的票房卻賣了超過4千萬美金。另外,片頭和結尾高潮都很棒,片頭裡的食物後來都出現在故事裡;而結束前Napoleon的那段舞蹈更是絕讚經典!(這段舞蹈贏得2005年MTV電影大獎的「最佳音樂性表演」)

(以下為本片最佳台詞~)

Kid on Bus:"What are you gonna do today, Napoleon? "
Napoleon Dynamite:"Whatever I feel like I wanna do. Gosh! "

星期三, 4月 26, 2006

4/25【千杯不醉】

不會喝酒—而且是很不會喝。每當看到別人喝得渾然忘我、意氣風發、或是高貴瀟灑,心理總是有那麼點羨慕。不過一想到那種本能性的反胃和噁心,以及嘔吐時的難受,就還是當個旁觀者好了。所以,看著這部片裡楊千嬅拚酒的模樣,實在自嘆弗如,唉....

會從DVD架上拿這部片,一部份是衝著2005金馬影展的提名名單(楊千嬅入圍最佳女主角、方中信入圍最佳男配角)。當然,華人世界裡喝酒、拚酒的文化,也是令我頗感興趣的。原本我以為這會是個以啤酒小姐為主軸的故事,但導演爾冬陞卻拍不出我預期的酒文化,卻只繞在男女主角的刻板愛情故事裡轉不出來。

「混搭」元素也成了近幾年港片的特色之一,尤其裹著俊男美女浪漫愛情糖衣下,隨便搭些什麼都讓人覺得挺甜的(尤其是配上幾個甘草人物搞笑),這種輕鬆的文藝小品其實不會出什麼大錯,不過一再複製的結果就容易流於公式,看不到混搭該有的創意。

吳彥祖和楊千嬅似乎不是第一次合作了,但總覺得默契欠佳。另外,這部片劇本太弱,演技也流於表面的情感,角色欠缺說服力,當然也不那麼感動了。唯一表現不俗的就只有方中信,至於谷德昭嘛...還是去演他的對穿腸和唐牛比較適合吧!

4/23【疑雲殺機】(The Constant Gardener)

於非洲,我瞭解得不多。在John le Carré的筆下,這是一塊被所謂歐美文明極度剝削的黑暗大陸,黑人貧民區的飢弱和白人社交宴會的奢華呈現高度反差,甚至這些帶著絕望眼神的非洲住民還淪為歐美藥廠的活體實驗對象。

這部片是個藉由外交官夫人慘遭橫死,慢慢揭發藥廠和政商聯手剝削非洲大陸的故事。原著是著名的間諜小說家John le Carré,導演是2002年以【無法無天】一片驚豔影壇的巴西導演Fernando MeirellesRalph Fiennes飾演被派駐至肯亞的外交官,妻子Tessa(名字和德蕾莎修女相近,由Rachel Weisz飾演)則是愛心和勇氣兼備的人道主義者,但總是瞞著丈夫暗地進行些什麼事情。直到某天,警方通知外交官他的老婆發生車禍,但從遺物中卻發現了太多不尋常的線索,逼得生性天真善良的他完成亡妻未完的任務...

小說太厚了,擺在書櫃裡尚未看過,但電影給我的震撼就已足夠。非洲小孩無助的眼神、歐美白人道貌岸然的嘴臉,再加上明快的鏡頭和敘事手法,甚至穿插在影片中原汁原味的非洲音樂,在在都讓電影呈現不同的面貌。而演員的表現也都不俗,Rachel Weisz還靠這部片拿下2006年Oscar金球獎雙料最佳女配角(其實這是片商的報名策略奏效,她其實也算這部片的女主角)。

原片名「永遠的園丁」乍看和上面的故事沒什麼關連性,但看完後便能體會「園丁」的寓意,而且還頗能讓人感動的。

附帶一提,Ralph Fiennes於1994年主演的【益智遊戲】是我高二時去電影院看的片,至今對那部片的劇情仍印象深刻...

星期三, 4月 19, 2006

4/18【電影聖經—探索之途】(AFI's 100 movies:In Search of)

終其一生說是一場不斷追尋的旅程實不為過。尋找愛人、尋找自己、尋找目標、尋找遁逃、過於投入這樣的尋找,往往讓我們犯了貪嗔癡。這片的主題很抽象,但選的片倒不盡然都是以強烈的「探索」為母題,的確是需要一些聯想和更形而上理解...

這片由哈利波特校長鄧不利多帶領我們追尋,雖然這位Richard Harris已在2002年離開人世。

◆ 淘金記(The Gold Rush,1925)—在淘金熱的世界裡,呈現小人物的悲喜
◆ 碧血金沙(The 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1948)—對黃金的貪婪,以及所造成人性的扭曲
◆ 後窗(Rear Window,1954)—對偷窺的慾望做了精準的呈現
◆ 搜索者(The Searchers,1956)—西部英雄對尋覓愛人的執著
◆ 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1957)—對藝術工程、愛國心的執著與掙扎
◆ 迷魂記(Vertigo,1958)—對金髮愛人的迷戀
◆ 賓漢(Ben-Hur,1959)—藉由古羅馬時代英雄的復仇故事來呈現對自身尊嚴、家人的捍衛
◆ 洛基(Rocky,1976)—小人物變英雄的神話、對勇氣和品德的堅持
◆ 法櫃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1981)—奇幻冒險故事中對寶物的追尋
◆ 阿甘正傳(Forrest Gump,1994)—美國價值的完美呈現、對家人、愛人、家庭的謳歌

你在找什麼?找到了嗎?

星期二, 4月 18, 2006

4/17《我是黎智英》

年的碩士論文寫的是蘋果日報和台灣三大報的版面比較,所以因緣際會也對蘋果日報的幕後老闆黎智英有了一些興趣。這個被人戲稱「肥佬黎」的怪才不但生意作 的有聲有色,跨足媒體後不僅讓媒體生態大洗牌,更挑戰了新聞媒體的傳統價值與素養,這個人寫的傳記,是不是該好好拿來讀一讀呢?

黎智英是作成衣製造起家的,後來自己創了「佐丹奴」,90年初年正式進軍媒體,1990成立《壹週刊》(香港)、1995年成立《蘋果日報》(香港)、2001年來台灣辦《台灣壹週刊》、2003年推出《台灣蘋果日報》。這個把媒體當作企業經營的手法,反映在公司的財報上,就足以證明肥佬黎的確有過人的眼光和勇氣。

要 講黎智英,或是要講蘋果文化,都足夠出好幾本書了,我還是談談這本書給我的一些啟示和心得吧。這本書的副標是「白手起家的創業告白」(和自己的工作關連 性還挺高的呢~),而黎智英也把他前半生投入成衣產業的經歷和見聞一一化成短篇文章,從立志、摸索、崛起、慘敗、改革等等,誠實地把自己的作法和想法與讀 者分享。

要用一句話描述他的經營哲學其實挺難的,但通篇看下來可以歸納他的幾個風格:狂而不妄、能屈能伸、想法和作法以利益及效率最大化 為導向、重視忠孝節義。黎 智英在書裡其實說了很多他的獨到見解,例如「只知道過關斬將、一蹴而就的年輕人又怎會知道誠信的重要?他們滿以為只要有好橋,過了海便是神仙。」 (p.18),但卻總能配合著真實故事,讓許多簡單的道理聽來如此真實。

黎智英沒唸過什麼書,講起話來也不唱高調,甚至夾雜幾句市井粗口,但正這是他能抓到「群眾」(mass)的關鍵。你可說他很會煽動群眾的情緒,無論在成衣銷售上或是媒體經營上,但換個角度來看這正是商業心理學的最佳例子。

這 本書其實只寫了他跨足媒體前的日子,因此看不到太多他對媒體的評論和想法,不過對於有志投入商場的人來說,這裡面的故事和道理真的比企管教科書還有用。 我特別喜歡的章節是他在談他怎麼把Giordano「救起來」的過程,包括對創業意志的確認、店面的選擇、資訊系統的導入、銷售人員的管理等等,都讓我覺 得,哇,這傢伙真的是有他的過人之處的。

另一篇我也覺得挺有趣的是他評論張藝謀的【十面埋伏】。在他的筆下,這部電影簡直垃圾不如,而他 認為最大的問題在於看不到導演的創作能量,只是將【臥虎藏龍】和【無間道】兩部電影摻在一起罷了。他甚至還說,「好的故事要有好的想像力,他沒有了想像力,說不出故事來,唯有打飛機。」(p.191)

黎智英有太多可以說的了,而他在這本書也說了不少,編輯甚至在每個奇數頁下放了一句「黎語錄」,搞得讀者不知看哪邊,不過這些短短的話應該也不是假手於他人,而是肥仔黎自己的觀點與人生哲學,改天當慢慢細讀之。

黎智英就算稱不上好人,但他至少是個忠於自己的成功企業家;壹週刊和蘋果日報就算稱不上好媒體,但至少是個滿足群眾所知所欲的刊物。

p.s 謝謝將這本書推薦給我的朋友,正巧,他也是個胖子。

Ref1:壹傳媒有限公司
Ref2:壹蘋果網絡
Ref3:城邦讀書花園的介紹

星期一, 4月 17, 2006

4/16【蠻牛】(Raging Bull)

某個角度來看,這部片看完之後是會讓人有些傷感的。倒不是因為劇中人物的生涯起落,而是看到了Robert De Niro正處於顛峰時期的作品。雖然嚴格來講, 他一直都還是個敬業的好演員,不過仍然難敵歲月的蝕刻,只能接一些軟角色了。在我認為,他最顛峰的時期大概從1970年初開始跟Martin Scorsese合作,到90年代中期【賭國風雲】、【豪情四兄弟】後就再也感受不到他的那股狠勁了。

當然,Robert De Niro不是只會(能)演硬漢或黑道老大,但他顛峰時期的表演可說是「鐵漢藝術」的代表,他的角色離不開暴力和創傷,其蠻橫偏執的舉動挑戰觀眾的容忍度,但揮拳之後的落寞卻又讓人同有所感。

講到Robert De Niro就不能不提老馬。他們兩個合作了8部片子,每部片鮮少失手,也能都讓影評和影迷津津樂道。而這部1980完成的片子,更曾讓影評家勝譽為和【教父】並列唯二代表70年代的電影。

這部片是部傳記電影,講的是拳王Jake LaMotta傳奇的一生。Jake年輕時脾氣火爆,出拳毫不手軟,甚至對自己的老婆和弟弟也都不假辭色,原本美滿的婚姻也在他的多疑下慘澹收場。離開拳擊場之後,他也慢慢發現自己金腰帶的光環不在,便轉而投資夜總會,甚至拿起麥克風當脫口秀主持人。Robert De Niro把這個爭議性人物詮釋地絲絲入扣,從年輕時打拳的狠樣、到中年後的寂寥、再到夜總會裡胖胖老油條的樣子,每個形象都相當有說服力。特別是從電影一開始的精壯,到最後增胖二十幾公斤,幾乎讓人認不出來,這種敬業的精神哪裡找啊!

所以他拿下當年的Oscar影帝也無庸置疑。另外,老搭檔Joe Pesci則是演他的弟弟,兩人也不時有激烈地叫囂和打鬥,甚至他還真的被Robert De Niro打斷肋骨。至於第一次拍拳擊片就能開創經典的老馬,仍然得不到Oscar的青睞。(註:當年的大贏家是金童Robert Redford首次執導的【凡夫俗子】)

【蠻牛】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會覺得舒服的片子,但仍無法否定他在影史上的價值。即使他是令人有些不快,但對照人生,誰不需要自己的舞台呢?

So give me a... stage / Where this bull here can rage / And though I could fight / I'd much rather recite /... that's entertainment.

4/15【海海人生】(The Life Aquatic with Steve Zissou)

Wes Anderson是個風格特出--或,有點奇怪--的導演。他的前作是【天才一族】(The Royal Tenenbaums),講的是一個天才家族成員和怪喀老爸(Gene Hackman演得好)的故事,而這部片名也挺怪的片子(注意唷,片名一樣嵌了人名),說得一樣也是「另類」爸爸和子女、他人的相處關係。

這部片的是導演向已故傳奇海底探險家、研究者Jacques-Yves Cousteau致敬的片子。這個法國人簡直神到不行,既是水肺的發明人,更曾跨行去當電影製片和導演,1956年導演的片子【Le Monde du silence】(The Silent World)更拿下Oscar最佳紀錄片和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回到這部片上。戲路自成一派的Bill Murray飾演主角Steve Zissou(也就是那位法國傳奇人物的化身),因遭逢同伴被鯊魚所噬、以及拍片資金短缺等危機而鬱鬱寡歡,此時有個自稱是他私生子的年輕人(Owen Wilson飾演)主動和他接近,兩人在互相交心後決定完成Zissou的拍片計畫。但這場任務風波不斷,既有女記者(Cate Blanchett飾演)來攪局,又有老隊友Willem Dafoe的吃味、甚至老婆(Anjelica Huston飾演)也離他而去,甚至還碰上海盜打劫!究竟Zissou父子能否順利完成他們的海底紀錄片呢?

特別澄清一點,雖然剛剛說的好像驚險刺激,不過這可不是好萊塢拍到爛的冒險動作片,在導演和眾大牌演員的精彩表現之下,這部片反倒呈現一種融合幽默、冒險、人際關係、但一切卻又雲淡風清的氛圍--容我表達能力有限,看過方能體會。

這部片的藝術指導也應該給個掌聲,船隊的服裝(特別是那頂小紅帽!)、海底生物的「設計」、甚至船艦的每個房間都散發著和影片相符相成的基調。另外,看過DVD幕後花絮後,更是佩服這群人把船切半拍戲的功力!

Zissou父子兩人在討論鯨魚叫聲的那段對話實在太妙了,沒有誇張的笑料和表情,但卻能從中領略幽默的精髓:

Zissou:"Can you hear the Jack Whales singing? "
Plimpton:"Beautiful. I wonder what they're saying."
Zissou:"Well actually that's a Sludge Tanker over there... "
Zissou:"There you go!"

4/13【電影聖經—家庭事務】(AFI's 100 movies:Family Portraits)

庭的重要性和意義一向是好萊塢文化所尊崇的,甚至放諸人類文明和藝術作品中,家庭、親情也是不斷被反覆探討的主題。畢竟人出生於家庭、長於家庭,受其控制,也往往意圖掙脫,而從某種角度來看,家庭也往往像是社會群體中的宰制者,也因此讓「家」這個詞有了更廣泛的詮釋意義。

這集的主持人是Emily Watson,引用的電影包括了:

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1927)—家庭與事業的掙扎
怒火之花(The Grapes of Wrath,1940)—重建家庭、保護弱小
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1946)—留在家鄉方能彰顯個人富貴
原野奇俠(Shane,1953)—抵抗外侮、捍衛家鄉的西部精神
養子不教誰之過(Rebel Without a Cause,1955)—叛逆青春與家庭的衝突悲喜
巨人(Giant,1956)—闡述德州大家族三代興衰
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1965)—藉由歌舞擺脫家庭禮教束縛
誰來晚餐(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1967)—探討膚色、世代等對家庭關係的影響
美國風情畫(American Graffiti,1973)—透過年輕人的抉擇來緬懷傳統價值沒落前的年代
教父第二集(The Godfather: Part II,1974)—兩個時空、交互對照的黑幫家族史詩

原來,【風雲人物】的主角就是George & Mary啊~

星期二, 4月 11, 2006

4/10【王牌冤家】(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翻成「王牌冤家」這麼爛的片名其實也不能完全怪台灣的片商,事實上就連美國的發行體系在宣傳此片時也刻意在海報上印上Jim Carrey的招牌笑臉,而這幕在電影裡是不存在的。我想,片商之所以要如此操作,無非是因為這部片實在不容易歸類為某個類型:既是愛情片,但又有玩弄時間線和影響的藝術風格;好像要觀眾自己動腦拼湊前後因果,但卻設定了一個科幻小說才有的奇想情節!

英文原片名出自於一首Alexander Pope所寫的詩:
"How happy is the blameless vestal's lot!
The world forgetting, by the world forgot.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Each pray'r accepted, and each wish resign'd;"

光看這句話其實很難聯想到這會是怎麼樣的一個故事。從影片的時間線來說,二月的某一天,男主角Joel在昏昏沈沈中起床,上班途中突然念頭一轉跳上火車,也因此巧遇了染著怪異髮色的女主角Clementine(Kate Winslet飾 演),兩人一見鍾情,但卻因細故而分手。Joel在信箱意外發現一封來自「忘情診所」的信,才知道原來Clementine去動手術把關於他的記憶給抹除了。萬念俱灰的Joel也決定接受手術,把對她的記憶一一消除,但才發現兩人的愛對他是如此意義深長,只好拚命地「搶救」對她的片片回憶...

這部由鬼才Charlie Kaufman編劇、專搞迷幻影像的Michel Gondry執 導的電影當然比我剛剛介紹得精彩、有深度得多了,甚至,我也是看到中間才發覺,「幹,原來是這樣啊!」。而對於這樣的一部片,我真的只能用「拜服」兩字形 容,編導不僅給觀眾多種複雜的觀影情緒(既能感受到愛情、視覺風格的特出、更從中享受自行推理的樂趣),而其說故事的手法更是將電影的形式(form)和 型式(type)又打得更開了。

當然這裡面的演員也值得一書。包括Kirsten DunstElijah WoodTom Wilkinson等人都來客串了當中的小配角,更是讓這部片增色不少。

片中的「忘情診所」翻得還算貼切,原名Lacuna是拉丁文,意思是空白、散佚的部分。對照男女主角選擇遺忘對方,但卻又難捨對方的心境,我們又何嘗沒有劇中人的衝動去忘情診所走一遭呢?

星期六, 4月 08, 2006

4/8《大誘拐》(大誘拐)

把「綁架」寫得精彩不落俗套的已經不多,又能融入幽默和意外性元素的恐怕又更少,而天藤真的這本《大誘拐》顯然是一部少有負評的小說。

故事的開端並不特出:三個平庸的綁匪看上了德高望重、富甲一方的柳川家老當家年子刀自,但埋伏多日綁架得手後卻反遭刀自的威嚴和堅毅所恫嚇,甚至反倒讓這位聰明果決的人質成了綁匪的首領!對警方來說,而化名「彩虹童子」(Rainbow Kids)的「綁匪們」不僅開口要求勒贖一百億,多次的聯繫和談判也完全受制於綁匪,甚至最後贖金居然也在眾目睽睽下順利地交到綁匪手中,讓警方從頭吃鱉到尾。但刀自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如此鉅額的贖金怎麼消失在警方的眼前?綁匪怎麼能消失於空氣中?

有人曾言,綁架和密室是推理小說的兩大障礙,密室犯罪就不必說了,而綁架犯罪由於有其特定模式,贖金的交付和歹徒的脫逃往往受到警方或人質親屬的嚴密監視,既不能太過誇張歹徒的智慧和警方的無能,但循常理佈局卻又可能少了意外的驚喜。也難怪,天藤真的這本小說能拿到第32回(1979年)日本推理作家協會長篇小說大獎了。

那,幽默在哪裡呢?首先,人質成為綁匪頭目的情節就已讓人匪夷所思了(但作者並非以鬧劇形式鋪陳,反倒將氣氛和合理性都兼顧地很好),綁匪的平庸駑智和刀自的聰明巧局也能引發不少失諧的笑料。甚至,換個角度看,這幾個本性不壞的歹徒把警方和媒體耍得緊張兮兮團團轉,不也是妙事一樁?

這部片有被翻拍成電影,編導是岡本喜八,據說飾演刀自的北林谷榮演出頗為精彩,不過目前無緣一睹,看來只能下次去香港再找找了。

東野圭吾的小說《綁架遊戲》和西村京太郎的《華麗的誘拐》也都是以綁架為主題的推理小說,可惜都尚未看過。不過前者所改編的電影【g@me】倒是很好看,卡司也很強(包括藤木直人仲間由紀惠IZAM等),也融入了愛情的元素,值得一推。

星期五, 4月 07, 2006

4/4【電影聖經—法律邊緣】(AFI's 100 movies:Beyond the Law)

集也算跟自己喜歡的主題(犯罪啊、推理啊)有關,看得也是津津有味~

主持人是Ray Winstone(這位老兄有些陌生,講話的樣子也很酷,乍看還以為是David Morse)。這集的主題是犯罪,介紹的片單包括了:

梟巢喋血戰(The Maltese Falcon,1941) —因爭奪寶物而引發的犯罪
雙重保險(Double Indemnity,1944) —因保險理賠金及愛情而引發的犯罪
黑獄亡魂(The Third Man,1949) —因戰爭動亂而引發的犯罪
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1967) —改編自真實搶匪故事的電影
霹靂神探(The French Connection,1971) —警方與毒梟的較勁
教父第一集(The Godfather,1972) —史詩型式的黑道犯罪電影
唐人街(Chinatown,1974) —糾葛黑白兩道利益和人倫悲劇的犯罪電影
四海好傢伙(Goodfellas,1990) —刻畫黑手黨的犯罪電影
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1994) —惡搞幫派犯罪的電影
冰血暴(Fargo,1996) —改編自真實綁架事件的電影

When you gaze long into the abyss, the abyss also gaze into you.
~Friedrich Nietzsche

3/28【電影聖經—英雄本色】(AFI's 100 movies:Aganist the Grain)

於AFI's 100 movies請參考「電影聖經—失控的恐懼」一文:)

這集的主持人是Michael Caine,主題是「英雄」,也是老美最愛掛在口邊自豪的一個主題(類型)。提到的電影包括了(後面的註釋是我自己的解讀)::

史密斯遊美京(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1939) —國會 / 政局裡的英雄
日正當中(High Noon,1952) —警長 /西部英雄
亂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1953) —愛國 / 軍隊裡的英雄
岸上風雲(On the Waterforont,1954) —勞工階級裡的英雄
梅崗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1962) —法庭 / 種族人權英雄
逍遙騎士(Easy Rider,1969) —嬉皮 / 反戰英雄
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75) —對抗威權體制的英雄
螢光幕後(Network,1976) —媒體英雄
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1990) —西部 / 印地安英雄
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1993) —人道 / 反納粹英雄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