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5月 28, 2006

5/26【我愛上流】(Fun with Dick and Jane)

是一個最好的年代,也是一個最壞的年代;這是一個有錢人會更有錢的年代,也是一個窮人會更窮的年代。有錢人會更有錢往往不是因為他們的「眼光」、「天份」、或是「品味」,反倒可能是以錢買權、以權換錢、從其他人的血肉裡搾出錢來。【我愛上流】裡的Alec Baldwin就是演這樣的壞蛋,他掏空了公司,但卻意正嚴詞地躲起來享樂,讓公司發言人Dick去替公司背黑鍋,甚至連累Dick一家開始陷入破產的惡夢中...

這個倒楣鬼Dick由橡皮臉搞笑王Jim Carrey飾演,他在這部戲又回到他熟悉的戲路和表演方式,好幾場戲都快讓人笑到瘋掉(我超愛他蒙臉搶劫某個大亨時演得那段機器人),而他老婆Jane則是以短髮造型讓我印象深刻的Téa Leoni(我曾被她所主演的【扭轉奇蹟】大受感動而做了件小蠢事)。Dick和Jane的悲慘遭遇,也就成了這部片名。

戲 劇理論告訴我們,所謂的喜劇就是故事裡主角要比我們慘,越慘觀眾越開心,而這片也忠實地讓我們以他們的不幸遭遇為樂。所以我們看到Dick在電視上的糗 態、跟數百人競爭工作的諷刺都不禁哈哈大笑,不過這片也不忘讓這兩個卑微可憐的小人物鹹魚翻身,讓他們可以帶著各種搞笑面具和裝扮搶銀行、搶便利商店、搶 壽司吧、搶車行(其實他們還搶了玩具城和其他的店,只是剪掉了)。這種廖添丁的行徑簡直大快人心啊!(謎之聲:其實也不能說他們是廖添丁啦...)

當然後來他們也成功地反整老闆一道,一吐害他們窮到脫褲子的怨氣,甚至還很「善良」地讓老闆成為樂善好施的大財主,算是替這部喜劇畫個漂亮又不違常理的結局。

這部電影是翻拍1977年的同名電影,當年的主角是George SegalJane Fonda, 兩個版本的劇情相差多少我並不確定,但至少2005年的版本卻是反映了當前老闆掏空公司、惡意倒閉、員工失業受害的現實問題—例如片尾神來一筆暗示了安隆(Enron)案。 真要嚴肅來看,這個社會問題 其實是可以被拍成沈重寫實的電影的,不過這部片卻以嘲諷戲謔的手法凸顯這個問題的荒謬,也暗示了小勞工的無助和無辜,只好逼他們以無害的搶劫來自我救濟及 安慰。當然,硬要這麼看戲的話,人生也太苦悶了,還是單純地讓鬼臉王阿金逗我們笑吧...

附帶一提,DVD花絮裡有兩位主角的訪談,也是Fun到一個不行,果然是個徹頭徹尾的瘋狂喜劇。

5/25【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

談【達文西密碼】這部電影,似乎是件很容易,也很不容易的事情。說容易是因為拜原著大賣之賜,這部電影已經有相當多的觀眾群(光是台北市的票房就已經超過1億3千萬),因此大概不必再多費唇舌介紹故事內容;但偏偏大賣的原因正是這裡頭牽涉到太多的學問,包括藝術史、宗教史、符號學,乃至於巴黎和倫敦地標和電影行銷學,也讓評論這部電影的複雜度陡增許多。

打從2003年這本書問世後,這個挑戰基督教歷史的故事就獲得了廣大的迴響(當然也反映在銷售量上),除了題材充滿爭議外,作者Dan Brown也讓書中主角蘭登教授和解碼高手蘇菲碰到一個又一個的謎題,要解開這些謎題不但需要符號學和密碼學的知識,更令讀者振奮的是,這些答案似乎都直指過往西方歷史中隱晦但又極具真實感的秘密。當然,這位暢銷作家的說故事技巧也確實高明,讓故事有如好萊塢冒險動作片一般,疲於奔命的主角們、(篇幅)短而(節奏)快的章節安排,都使讀者無法忍住不往下翻。

腦筋動得快的好萊塢製片公司怎麼會錯過如此精彩的故事呢?當Sony電影公司拿出了六百萬美金以表誠意後,Dan Brown終於首肯將故事躍升至大螢幕。這個任務由Ron Howard負責執導,主角蘭登教授由兩屆奧斯卡影帝Tom Hanks擔綱,女搭檔則挑上法國女星Audrey Tautou出任;至於其他幾位重要的配角也找來頗具知名度的演員,包括那位一路追捕他們的法國探長由Jean Reno飾演(據阿丹哥表示,小說裡角色的原型就是來自他本人)、Paul Bettany則飾演令人不寒而慄的西拉(他反倒因為這個角色而備受肯定)、博學但古怪的提賓爵士則由充滿魅力的Ian McKellen飾演。

光看演員名單,幾乎都是一時之選,加上故事本身的魅力,這部片應該會是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大片了吧!沒錯,在電影公司的賣力宣傳下,這部片在06年5月上映時確實風光,也被選為坎城影展的開幕片。只是,這部片顯然不受影評的青睞,相較於原作的大賣,這部改編版獲得的讚譽難敵對他的批評。

誠然,要改編這部小說確實不容易,尤其是故事內容涉及到耶穌基督及基督教、錫安會主業會等教派發展,就足以讓部分人士跳腳痛批;再加上場景包括了巴黎羅浮宮等著名建物(西敏寺拒絕了劇組的拍攝申請,原因是認為這部片有神學上的不完滿,因此劇組只好把那段戲換到林肯大教堂)等及不少藝術作品,更讓拍片難度增加不少。

不過,如大多觀眾所期待的,「解碼」仍然是故事的大賣點,隨著蘭登和蘇菲從有限的線索裡抽絲剝繭,然後再像拼圖一般將真相還原,進而從中獵取關於歷史、藝術、乃至於名人軼事等等掌故,可說是閱讀過程中最享受的部分。然而這些敘述和對話在電影中的精彩程度卻被稀釋了。例如對斐波那契數列(Fibonacci Sequence)、「蒙娜麗莎的微笑」和「岩窟中的聖母」的介紹,以及關於藏密筒(cryptex)、拱心石(keystone)的歷史、甚至解開古詩密碼的過程等,都成了電影裡匆匆帶過的片段。對部分觀眾(尤其是未曾看過原著者)來說,西拉苦刑的過程反倒或許讓他們更印象深刻。

另一個我所期待的地方是關於故事裡那位「藏鏡人」。在故事的前半段,作者巧妙地利用多線敘事讓讀者在心中預設了一個「陰謀者」(故事裡的代號是「老師」)的存在,直到最後才揭曉其身份。有別於一般推理小說裡尋找真兇的過程往往透過連續的案件或是反覆的調查詰問,Dan Brown在故事前段裡並不特別強調這位「老師」的身份,而直接在結尾高潮時揭露其身份。這樣的佈局是否成功見仁見智,但在電影中卻無法讓人有對這位「老師」的期待,因此當最後他的身份揭曉時,其實是很難讓觀眾瞭解其動機和其手段的。

或許是原作的成就太高,或許是編導的功力有限,也或許是選角不夠有說服力,總之,大多數國外影評對這部大片的評價是不高的(例如Rotten Tomatoes網站對這片的評價只有4.8 / 10分、MetaCritic網站也只有46 / 100分)。不過儘管影評批評者有之、抗議電影意識型態者有之,這部話題性的電影仍然創造了話題(包括在正式上映前官方網站和Google合作的行銷手法),也創造了票房的佳績,一如開拍前的估算。

這或許正是改編本書的宿命:「你只可到這裡,不可越過。」

==========================================================
上面的文字是我寫給某本已停刊的水果文學雜誌的稿子(有略修改些地方),畢竟一部電影很難寫第二篇完全不同的心得。的確,這個故事的原著小說強度比電影來得強多了,這也是這部片難以博得好評的宿命。

p.s 根據IMDB列的trivia,故事裡的Aringarosa主教(中譯「艾林葛若薩主教」),他的名字其實是「aringa rossa」的組合,而這個詞正是義大利文中「red herring」(紅燻魚)的意思!果然是個很愛玩符號的丹布朗!

星期四, 5月 25, 2006

5/24【暴力效應】(A History of Violence)

力可以是個很嚴肅的議題,不過在電影中,多半是以藝術表現的方式呈現,而且往往和動作美學、搖滾樂、瘋狂喜劇等連結在一起,而且也漸漸成了通俗電影必備的一個元素了。至於真正直視暴力的表現及其本質似乎鮮少是一部電影的主題,就我目前所想的到的,大概就是Stanley Kubrick的【發條桔子】了吧。

就連這部名為【暴力效應】的電影,我都並不認為它對於暴力本質作了多少的闡釋或批判。當然,這也可能是我對名導David Cronenberg的誤讀,也可能是對這部改編自美國圖像小說的電影缺乏在地的熱情。但畢竟電影多少是主觀的,儘管從台灣片商的宣傳中,似乎在告訴觀眾這是部辛辣的電影(既有流血又有床戲),但我卻覺得「逃避」和「救贖」才是這部片的主題。至於暴力,不過是逃避和救贖的必要副產品罷了。

Tom(Viggo Mortensen飾演)原是個平凡美滿家庭的男主人,因為奮勇擊斃了來咖啡店鬧事的客人,意外成為當地小鎮的英雄人物。此時,一個神秘的黑衣人Carl(Ed Harris飾演)卻來造訪他,並且直指他曾是費城黑道的頂尖殺手人物,並要求他回費城看看他哥哥。看似溫文和善的Tom,會是個殺人不眨眼的黑道老大嗎?面對Carl壓迫式的跟蹤和煽動,Tom和他的一家人要怎麼避開這場風暴?

William Hurt飾演男主角的哥哥,僅憑著十幾分鐘的戲就提名了Oscar最佳男配角。不過,我卻覺得老艾德演的那個瘋狂黑道男也很搶戲,加上化妝,確實把那股狠勁詮釋地淋漓盡致。有這兩位演技派,亞拉崗先生的演技就完完全全地被比下去了,真是難為了他(他實在是比較適合古裝造型啊)。

其實想想,電影裡鬧事的痞子、黑道的相逼、校園中的挑釁欺凌,某種程度上也忠實地反映了暴力存在於生活中的可憎,尤其對照小鎮的靜謐,確實呈現了不安和壓迫的氣氛。(ㄟ,這樣不是跟前面說的自打嘴巴了嗎...噗...)

Ref:原著圖像小說 by John Wagner & Vince Locke

星期三, 5月 24, 2006

5/24【隱藏攝影機】(Caché / Hidden)

拍是這部片的外顯主題,而因為陌生、歧視而導致的緊張和犯罪,則是電影想要表現的。

導演Michael Haneke的前作也帶著陰鬱和驚悚的氣氛,像是【大快人心】、【巴黎浮世繪】等,但我僅看過【鋼琴教師】, 對那股片中那股壓迫感頗有印象。而這片的劇情則看似好萊塢的類型電影:一對白領階級夫婦接連收到不知名的錄影帶,從內容可以看出是裝設在住家附近的監視器 所拍,但奇怪的是所拍內容只是單調的空鏡頭,唯一的主角似乎就是他們的房子,以及進出房子的人,既看不出偷拍者的目的,也難以推測背後的動機。

但當男主人(Daniel Auteuil飾演)又接連收到一張張看似兒童塗鴉,但內容卻包括吐血、割喉等令人不快的圖畫後,卻反倒讓他激動不已。只是,這些塗鴉為何讓他如此不安,是否牽動了他的秘密?裝監視器的人究竟是誰?和他兒時的那個朋友(家裡長工的兒子)有關嗎?他真能保守這個秘密嗎?

這 個故事如果讓老美來拍,大概又是「特寫+快速剪接+誇張的配樂」,但這個德國出生的導演卻營造了一股平緩中透著不安的氣氛,並且全片只用了一個鏡頭就讓 觀眾瞬間腦充血,震撼地一時口不能言。當然,導演很賊地玩弄「觀眾」和「劇中觀眾」的手法也讓人激賞,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確實實至名歸。

據稱,Michael Haneke編寫這個故事的目的是暗喻法國和阿爾及利亞的關係(細節可以參考藍祖蔚Blog的影評介紹)。 另外,和【鋼琴教師】的結尾一樣,導演以全景、靜止式的拍法設計了一個開放式結局,說真的,第一時間還很難注意到誰出現在鏡頭裡,還是倒帶回去才發現原來 somebody出現在鏡頭的一角,好似找碴一般。而這樣的結局暗示了什麼?這是導演聰明的地方,給觀眾一個曖昧的暗示,端看施主怎麼聯想。

女主角Juliette Binoche風韻猶存,替這部論及暴力、驚恐的電影更增添了不少可看性。

星期一, 5月 22, 2006

5/22【諜對諜】(Syriana)

際觀是什麼?要會說幾種語言、去過多少國家才有國際觀呢?在這個充滿危機感的年代裡,語言的不通、宗教的相異、地域的疏離往往都讓人把世界看小,也把跟 自己不一樣的人看小了。而當加入軍事角力、企業購併、政治陰謀等「大議題」後,想必更讓任何企圖要瞭解當今政經局勢的人更難以理解到底這個世界究竟發生了 什麼事。而【諜對諜】這部電影,就是以上述複雜又詭譎的角度來說的故事。

Stephen Gaghan就是想完成這個不可能任務的人,也是這個故事的編劇及導演。他上一次的代表作是【天人交戰】(他 擔當這個同樣也是多線敘事故事的編劇),這次他寫而優則導,所涉及的面向也更為寬廣,包括石油公司的購併、中東局勢的角力、美國政府的政治陰謀與野心、情 報人員的陰暗面和無奈、以及中東裔民族的反撲等等。老實說,隨便一個主題都足以大書特書,特別是在當今美國政府飽受批評、且中東局勢持續動盪的背景中。

編 導這樣的企圖心反映在螢幕上究竟表現如何?的確,這是一部不好懂的電影,特別是台灣長期漠視國際新聞下,頂多只能看到血光和小布希海珊等人出現在螢幕 上,少有詳盡的報導介紹究竟中東和美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發生等等。其次,多線的敘事模式也很容易抓不到重點,還沒認清這段戲主角的長相,下一場戲 又換了完全不同的場景(另外我倒是也注意到導演對畫外音的偏好)。和其他類似故事(例如【衝擊效應】)不同的是,這好幾條線的交集相當不明顯,必須耐著性 子看到後面,才能搞懂這些人背後代表的意義。

不過,演員的表現確實不俗,George Clooney增胖飾演中情局的幹員,長期負責中東地區的秘密任務,但卻成了政治陰謀下的犧牲卒子(他也靠著這個角色拿下了05年的不少獎項。另外,原先導演屬意出演的Harrison Ford後來曾表示,他很後悔沒答應這個角色);Matt Damon則是石油能源分析師,也是本片裡最「單純」的角色,在兒子意外喪生後,意外成為中東石油小國王子(Alexander Siddig飾演)的經濟顧問;Jeffrey Wright則是被委任調查兩家石油企業購併合法性的野心律師,斡旋在石油大亨Chris Cooper和事務所上司,同時也是華府有力人士Christopher Plummer之間。這幾個男人雖然戲份都不算太多,但都成功詮釋了該角色,讓這部片看來更有諱莫如深的張力。

當然,好幾位有中東裔色人種演員的表現也值得稱許,雖然他們「又」要飾演恐怖份子或石油暴發戶的角色,但導演仍留了一段故事來呈現他們生活的困苦和無奈,以及在大環境的逼迫下走上絕路的歷程。這一觀點,往往是高高在上、充滿妄見的好萊塢長期所忽略或扭曲的。

總而言之,我覺得這是一部很花腦筋,也很值得花腦筋去看的電影。雖然不會有太多激情和說教,但卻很寫實地控訴了國際政局和企業的骯髒勾當,以及身為小人物的無力與悲哀。

Ref:原著小說《See No Evil: The True Story of a Ground Soldier in the CIA's War on Terrorism》

5/22【歐洲派】(Euro Trip)

洲長什麼樣子?聽不懂的語言、多元開放的生活形態、還是遍地的帥哥辣妹?歐洲之於我,不過是地圖上的一片大陸,剩下的,就只能從書籍、電影、新聞報導中拼湊出他們的模樣。也曾經想像,之後有一天可以變成背包客,隨性地穿梭在巴黎、布拉格、維也納、巴塞隆納、甚至冰島、地中海....

當然這個浪漫到有些不切實際的想法不全然是因為【歐洲派】這部片,但這部片的主角們幾近胡鬧式的「冒險求愛之旅」到也給了不少啟發。片商聰明地把這部原名「Euro Trip」的電影取為「歐洲派」,目的當然是希望讓觀眾聯想到前幾年的YA片【美國派】,而這部片確實也有那種為愛(性?)不顧一切瞎搞的調調。男主角Scott(Scott Mechlowicz飾演)為了追求一個遠在德國的火辣女網友,趁暑假和死黨殺到歐洲尋找夢中情人,途中藉著另一死黨兄妹的幫助,歷經各「國」荒誕的冒險,最後終於...(用屁眼想也知道,當然是老美成功征服歐洲辣妹啊!)

這種小成本的YA片當然是不唱高調,反倒會期待能玩出什麼無釐頭的搞笑情節。片中有幾段我覺得很不錯的,像是以餐桌食物的擺設來代表他們在歐洲的路程,又如諷刺英國足球流氓和東歐窮國的超低生活水準等等,當然,主題曲「Scotty Doesnt Know」更是賤到不行,更妙的是,表演這首歌的居然是Matt Damon

這部片是意外在HBO看到的,想想也好久沒有在電視機前完整地看完一部片了,挺值得紀念的。(不過據善心網友表示,HBO把部分更勁爆的片段給刪掉了,可惜啊可惜....)

5/22《天使&魔鬼》(Angels & Demons)

‧布朗絕對是這兩年年最火紅的作家之一,《達文西密碼》的成功,連帶讓該書的前傳《天使與魔鬼》也在台灣出版。老實說,初讀《達文西密碼》時的確被故事的快節奏和劇情所吸引(雖然事後想想實在有些芭樂),也因此這本書出版後也手癢買了下來。

雖然《達》和《天》各有擁護者,但我的感覺是《達》還是好看一些。這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達》畢竟寫在後,作者的技巧和成熟度照理會來的更好些;第二個原因可能是我先入為主,經過《達》那種「仿好萊塢式」的鋪陳以及宗教歷史陰謀論的洗禮之後,對《天》相對有了預期,也有了免疫力。

Robert Langdon在這本書首度登場,他被捲入了關於光明會(Illuminati)、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與梵諦岡教廷的一場錯綜複雜的冒險裡。先是研發「反物質」(antimatter)的物理教授遭殘酷殺害,梵諦岡在教宗選舉之際卻可能遭逢反物質的毀滅性摧毀,神秘殘忍的刺客挾著中古世紀的恩怨殺害樞機主教,Langdon和Vittoria一方面要鬥智追索反物質,避免梵諦岡毀於一旦,更要提防真正藏鏡人的暗算...

基督教歷史和陰謀論仍然是這本書的主軸,當然英雄美人的冒險也想必是作者早就設定的元素,甚至這個驚悚故事的起因—即幕後藏鏡人的真面目更是讓讀者屏息凝神的高潮。不過,讓我無法感動的是,布朗兄在最後陳述宗教與科學的衝突時太過於煽情(但我絕對同意宗教與科學之間的關係有著抽象且偉大的辯證),以及主角們的身手也太過媲美007,犯了好萊塢畫虎爛的通病。附帶一提,網路上有許多具有理工背景的讀者對作者介紹反物質的部分也大表不屑。

不過不可否認作者也花了相當多的心思,例如他請藝術家John Langdon設計光明會的雙向圖(的確很有風格),也帶領了讀者漫遊了羅馬城和梵諦岡,當然,歷史素材的介紹和宗教典故一向是作者所擅長的,而這也成為符號學教授Langdon系列的一大特色。即便這樣的主題在西方世界或許受爭議,但對東方亞洲人來說反倒能客觀地欣賞作者所言,進而享受跟著主角們解謎的樂趣。

"真正的科學會發現上帝等在每一扇門後—教宗碧岳七世" (p.59)

Ref1:中國網友介紹該書所提之場景 (資料豐富,且照片都挺漂亮的,讓人很想一遊)
Ref2:This book in Amazon's page
Ref3:時報出版社的介紹

p.s 這篇文章在publish的時候出現了連線問題,待頁面轉換之後才驚覺寫了快一個小時的東西可能付諸流水,找了半天本以為果真受了魔鬼的詛咒,但...就在山窮水盡之時,在Firefox的瀏覽記錄卻找到留有文章的頁面!!真是天使降臨,聖滿人間!此番心情,正如此書名!

星期三, 5月 17, 2006

5/19【大公司小老闆】(In Good Company)

成上班族之後,對於一個組織內外的「規矩」和「原則」體會得越來越深刻了。舉凡應對的技巧、唬爛瞎說的技巧、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甚至於對氣氛的敏感度等等,都是在一個公司體系內的生存之道。而光看片名,就知道這部片正是以商業公司作為背景的一部片,不過卻嗅不到太多爾虞我詐的氣氛,人際關係和傳統價值才是這部片的重點。

導演的上一部作品是【非關男孩】,這部片走的也是這種輕喜劇的路線。年輕的男主角Carter(Topher Grace飾演)在一場購併案後當上了雜誌社的業務主管,而原來的主管Dan(Dennis Quaid飾演)卻只得屈就於當他的下屬。這個菜鳥主管面對業績壓力,一方面要借重Dan的專才,但卻又要辭退老員工。另一方面,Carter正面臨老婆離他而去的低潮,因而希望接近Dan一家人來獲取家庭的溫暖,但卻意外愛上了Dan的女兒Alex(正妹Scarlett Johansson飾演),他要怎麼拿捏他的角色和立場呢?

如同前面我所陳述的觀點,這部片其實是在歌頌傳統價值,包括了親情和家庭的重要、長幼倫常的規範(薑還是老的辣)等等,對於企業唯利是圖的醜陋僅稍微批判了一下,甚至連劇情的走向也「想當然爾」,激不起太多的波瀾。

附帶一提,【CSI:Las Vegas】裡的凱姐(Marg Helgenberger)在這片飾演Dan的老婆,看她在廚房忙進忙出的樣子雖然挺好媽媽的,但怎麼看都覺得她會突然拿出工具箱來驗血跡...哈哈~

星期二, 5月 16, 2006

5/16【科倫拜校園事件】(Bowling for Columbine)

, 有時候可以救自己的命,但也可以奪去別人的命,但大多時候,槍是扮演後者的角色。在東方社會,槍還是被禁止的(或許箇中原因是槍砲是老外發明的吧), 但在歐美,由於素有狩獵的歷史背景,因此在這些國家的人有一把槍是沒啥奇怪的事。1999年4月20日,兩個高中生上完打保齡球的體育課後,不知何故,回 到學校大開殺戒,連這兩個高中生在內,死了13個人。

Michael Moore是 這部爭議紀錄片的導演,他從歷史、文化、社會、政治等相當多的角度來試著回答「為什麼這兩個高中生會突然瘋狂殺人?」這個問題,並把焦點放在 美國社會裡槍枝的使用與誤用作探討。的確,導演相當努力地想把這個問題和現象用合乎邏輯的方式來分析,並且以幾近難堪地方式來提出他的問題。例如他不客氣 地問美國步槍協會(NRA)的主席,也是好萊塢巨星Charlton Heston,為什麼選在槍擊案發生去當地開會員大會?又比如他帶著另一起槍擊案的倖存者去Kmart百貨要求將嵌在他們身體裡的子彈退貨等等。

可想而知,就算Moore沒有宣稱他自己是和平主義者或宗教家,但他在這部片的論點和價值觀卻是反槍枝、反暴力的。Moore更「聰明」的是,他不全以悲 情、說教的方式來說服觀眾,反倒是運用了相當多戲謔、尖銳、反諷地手法來讓觀眾認同「這是個錯誤的現象、這是個嚴重的問題 」的想法。比如說他用了相當多卡通的畫面,甚至找來【南方公園】的創作者之一Matt Stone(他也是科倫拜高中的校友)來替他「背書」。

這部片當年橫掃國際影壇,拿下了160個獎項(根據該片中文官網所宣稱),其中包括了奧斯卡最佳記錄片和坎城影展的評審團大獎。這可能代表這部片的確批判 了一些事物,也可能代表Moore成功地說服了觀眾,但也可能代表了他以相當機巧,甚至媚俗的方式來替他的論點辯護、也可能是他反小布希的鮮明政治立場獲得多數影人所支持。

科倫拜槍擊事件的確是個悲劇,槍枝的合法性也值得探究,但如果把這個問題無限上綱到小布希出兵科索沃、搖滾歌手Marilyn Manson3K黨,這也許反而模糊了焦點。就像台灣媒體老喜歡暗諷陳水扁和執政黨的話:「當XXX(某人或某事或某項預算)花了多少錢的時候,孩童的營養午餐在哪裡?」

照這個觀點來看,這部片不過也就是大型、精緻、花俏地肥皂劇新聞,煽動有之,但對於真理和真相卻無法提供多少兼顧情理的論述及辯證。

Ref:科倫拜高中槍擊事件的紀念網站

星期日, 5月 14, 2006

5/14【眾神與野獸】(Gods and Monsters)

片名其實不容易聯想這會是個怎麼樣的故事,但看完後,才深深覺得「神」和「野獸」的寓意竟貫串了整部片。比較世俗的介紹方式是,這是一部同志片,也是一部傳記電影,但卻也是一部穿梭於過去與現實、回憶和奇想的電影。

Ian McKellen這部片的表現絕對遠勝於他在【魔戒】和【X戰警】的表現。當然,拿商業電影和這種文藝小品相比是有些唐突,但不可否認地,他在這部片的演技簡直完美,成功地詮釋了一位即將步入人生終站,但卻仍幽雅促狹,甚至對年輕男體帶點渴望的傳奇導演。他的名字叫James Whale,1931年影史上的經典科幻驚悚電影【科學怪人】 便是他所拍攝,曾叱吒一時的他在50年代後卻消失於娛樂圈,過著隱居且神秘的生活。Whale是個公開出櫃的男同志(巧合地是,Ian McKellen也是個公開出櫃的男同志演員),隱居後似乎也一直有年輕的男人陪他歡樂春宵。一天,Whale家來了一位年輕俊美的園丁(Brendan Fraser飾演),原本風燭殘年的心境又再度為了這個男人沸騰,也再度勾起了他一生的回憶...

電影改編自Christopher Bram的小說《Father of Frankenstein》,Bill Condon把它改編並親自執導(本片亦拿下奧斯卡改編劇本獎)。導演不刻意暗示年輕肉體的美好,反倒是以精準的手法刻畫了主角的一生,同時也對這位傳奇,但卻飽受爭議的導演致上敬意。

有人說這部片像是【日落大道】 的彩色同志版,個人覺得頗有深意。兩片同樣是以電影產業為背景、同樣也謂嘆歲月的無情、年輕的美好、甚至連「游泳池」在兩個 故事中都巧合地相當重要。不過這部片更值得細細思量的地方在於用「神」和「野獸」來對應「導演 / 主角」和「科學怪人 / 男園丁」的關係,更讓這部傳記電影多了一層意義。

星期五, 5月 12, 2006

5/12【愛情決勝點】(Match Point)

氣很重要,要不然有的賊可以一輩子逍遙法外,有的賊卻什麼東西都還沒拿就摔跤挨打還被全程拍下來。倒不是說運氣對作壞事的人比較重要,只是人難免都會有些小奸小惡,萬一老天爺刻意扯你後腿,可能就背上了百口莫辯的污點。

這是Woody Allen第一部全程在英國拍攝的電影,也是目前為止他所拍片長最久的電影(124分鐘)。Woody這個紐約客拍的電影相當特出,其風格和故事往往反映了城市裡上流社會或知識份子的情感和生活,而且往往是透著無奈、焦慮和黑色幽默的。在這部他自編自導的電影裡,找來了Jonathan Rhys MeyersScarlett Johansson當男女主角,講一個人因緣際會打入上流社會,但卻過著背叛虛假的生活,甚至當外遇對象懷了身孕後,居然鋌而走險殺人滅口。他的「運氣」夠好嗎?會被抓嗎?

用類型電影的觀點來看,這個故事不算精彩,既沒有激情戲,也沒有險峻的佈局,所謂的「運氣」主題也被輕巧地包裝在劇情裡,所以也感受不太到驚心動魄的場面。那,這部片有什麼好看的呢?

可以看充滿復古味道的美女Scarlett Johansson賣弄風情、可以體驗陰鬱冷調的英國風光、可以學著講純正的英國口音、可以聽Caruso所唱的的歌劇配樂、可以細細品味片頭的那段以網球來比喻人生運氣的話:

The man who said "I'd rather be lucky than good" saw deeply into life.
People are often afraid to realize how much of an impact luck plays.
There are moments in a tennis match where the ball hits the top of the net, and for a split second, remains in mid-air.
With a litte luck, the ball goes over, and you win. Or maybe it doesn't, and you lose.

(趙建銘看過這片了嗎?不知他看完的感覺如何?)

星期三, 5月 10, 2006

5/9【重裝任務】(Equilibrium)

有感覺,到底是什麼「感覺」?這並不是一句肉麻的文藝愛情台詞,而是這部科幻動作片所設定的未來世界。為了避免人類再有戰爭,未來世界的領袖下令所有人都要服用一種可以抑 制情緒的藥,且有一群「情緒警察」隨時監控人們,甚至補殺化外世界那群對緬懷舊有文明的叛軍。

冷 面帥哥Christian Bale所飾演的男主角便是這個社會中防止其他人流露情緒的警察頭子,在一次偶然的機緣下,他沒有服用抑制情緒的藥物,但卻也讓他開始對自己的七情六欲產 生強烈的好奇。他開始了背叛領袖教條的行為,一次次的追捕行動卻也開始衝擊他的情感。在這種假面的壓力下,他奉命圍剿具有人類情感的叛軍,他究竟要忠於自 己?還是忠於領袖呢?...

這部片在台灣上映時正巧碰上其他大片,導致匆匆下檔,但在網友口中卻有著不錯評價。整部電影的動作設計確實不 錯,黑白基調的設計也能符合片旨,可說是結合 動作和科幻的佳作,對人性的反省和集權主義的批判也算有所著墨。但我對這部片還是有些小挑剔,像是過於公式化,有些鳥掉的結局、沒力的對手(Taye Diggs飾)、以及少了那種震攝人心的場面設計。

這部片裡用了兩個藝術作品來代表「舊文明」裡人們表達情感的形式,一個是主角前隊友偷 偷讀的葉慈的詩《He Wishes for the Cloths of Heaven》(其中很有名的兩句話是:"I have spread my dreams under your feet; Tread softly because you tread on my dreams");另一個則是讓主角震驚不已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交響曲)第一樂章的旋律。(對古典音樂所知甚少的我,剛剛搜尋了一下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資料,才赫然驚覺這居然是一首如此偉大經典的交響曲!)

雖然說文明是一種抑制人性的歷程,但身為人類,情緒和情感卻是永遠無法不存在的。快樂和痛苦一樣重要,憤怒和興奮也是一體兩面,或許這也是本片片名的另一層意義吧!

星期日, 5月 07, 2006

5/6【不可能的任務3】(Mission: Impossible III)

破、飛車追逐、鑽天入地...這種電影如果是在電腦螢幕看,未免有些可惜。秉持著公平原則,對於這種還頗有好感的大製作電影,還是花個兩百塊去電影院感受一下,享受一下當好萊塢資本家腳下小鄉民的感覺。

這次朝聖的對象是好萊塢金童Tom Cruise,這個有著不可思議笑容的男人,在好萊塢自有一片可以呼風喚雨的地盤,除了有挑劇本的權力以外,他也開始自己當製作人,「不可能的任務」這個系列一到三集都是他自己製作的,想當然爾,阿湯哥愛怎麼玩帥、愛挑誰來跟他搭配、甚至什麼時候上映,都全看這個山達基教派的忠實信徒。

憑良心說,這個超過40歲的男人的身手的確算是帥的了,在這部片裡又要打,又要跳、又要飛(雖然大多是替身或特效)、更要為心愛的老婆流出男兒熱淚。你說,我們怎麼能不被這種又帥又浪漫的英雄所感動呢?

說了這麼多,倒也不全然是挖苦這部片,某個角度來看,這個系列算是商業電影的極致之作,融合了各種類型電影的元素,而且在預算幾乎無上限的情況,可以大玩特效、大玩爆破、甚至場景也開拔到梵諦岡、上海。不過我比較感興趣的,其實是這個團隊的組成份子。阿湯哥就不用說了,而這種以白人男子為主角的,通常會搭配一個年紀長一點的黑人男子(Ving Rhames),再加上歐洲帥哥(Jonathan Rhys Meyers)、東方美女(Maggie Q),簡直是聯合國嘛!

第二集雖然是吳宇森執導,但評價普通,也就沒有想看的衝動。但這個系列的其他兩集我倒是看得蠻開心的。值得一提的是,這集大反派是Philip Seymour Hoffman,是個我很欣賞的低調演技派明星;而找來J.J. Abrams當導演也頗正確,畢竟他在電視劇【Lost檔案】和【雙面女間諜】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

P.S.H威脅Ethan的那段話實在有夠狠,來日應該可以列為經典對白之一吧...

"Who are you? What's you're name? Do you have a wife? A girlfriend? Whoever she is, I'm gonna find her. I'm gonna hurt her. I'm gonna make her bleed. And then I'm gonna find you and kill you right in front of her. "

星期三, 5月 03, 2006

5/3《人質》(Hostage)

看一個乏味故事更慘的是什麼?答案是,小說要看一遍,電影也要看一遍。這個故事就讓我有一樣的感覺。

這 本小說很厚(超過400頁),一部份原因是字大行距寬,一部份原因是故事支線多。三個小混混闖入某戶人家,原本只是想搶個東西,但卻意外傷了屋主和巡邏 的警察,無奈之下只好挾持屋主一家三口。但他們萬萬沒料到的是,屋主其實是替黑道洗錢的關鍵人物,因此除了警方之外,另有一群黑道勢力密切關心這起綁架案 的發展,深怕洗錢證據被警方意外破獲。負責處理的警長曾經是個談判專家,但多年前的一次意外讓他內疚不已,面對黑道挾持他的妻女藉以逼迫他解決這件棘手的 案子,他只好重操舊業,努力化解不可收拾的風暴...

作者Robert Crais其 實很用心地 給每個角色一個背後的故事,對心理層面的描寫也頗深刻,而故事節奏也很明快,但我就是無法很喜歡這個故事。是因為故事陳腔濫調嗎?把意外犯罪和黑幫角力寫 在一起其實蠻有新意,但可能因為這兩個元素都已過時,而且懸疑性和意外性都不高,即使每個人物都有背後不得以的故事,仍然讓我意興闌珊。

這本書是從家裡附近花蝶租書店借來的,原本還沒看完就要還的,不過老闆娘特別通融我晚兩天還(我猜是因為這本書也挺冷門的吧),特此感謝~

Ref1:This book in Amazon's page
Ref2:博客來書籍館的介紹
Ref3:電影版【終極人質】的評論

星期二, 5月 02, 2006

4/30【終極人質】(Hostage)

布又來啦!這回老布身兼談判專家、愛家爸爸、警界英雄,和幾個抓狂的少年犯周旋,又要想辦法救出自己的妻小,是英雄中的英雄!不過只可惜,這實在是一部乏味又太過公式化的片子。

這是改編自Robert Crais同名小說的電影,找Bruce Wills來 演老實說挺合適的,因為他的螢幕形象就是有點酷,有時容易身陷倒楣事,但卻愛家愛國的好男人。像是代表作【終極警探】系列裡的英雄警探、【黑色追緝令】裡 被老大追殺,但最後終能帶著愛人逃命的拳手、【世界末日】犧牲自己拯救地球的好爸爸等等皆然。我想對他這種好萊塢巨星來說,「英雄」形象也許已經是他的標 記了,因此【終極人質】這部片由他來詮釋實在是輕而易舉。

電影和小說有些不同的地方,像是案件發生的地點,小說裡是在路邊的宅院,電影裡則是偏遠的豪華山莊;多方人馬要的關鍵資料,在小說裡是儲存在磁碟片裡,電影裡則是被燒成光碟,然後放在一片名叫【Heaven Can Wait】的盒子裡—對於這個安排,我個人是覺得是這些片商為了挖苦燒錄和盜版行為而而設計的。另外,小說最後有個蠻有意外性的小爆點,電影版本也省略了。

如果喜歡看英雄大顯身手,這部片或許可以消磨一個半小時(片頭還設計地挺有風格的),但看到老布如此拚命,我卻還是無法不分心想到其他片子,像是同樣也有談判劇情,但卻更精彩的【王牌對王牌】、還有那個機靈的小男孩,活像是【小鬼當家】裡的Macaulay Culkin等等。

「鋪陳困境」→「衝突發生」→「問題解決」是電影三幕劇的基本公式,在這部片裡又示範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