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談【
達文西密碼】這部電影,似乎是件很容易,也很不容易的事情。說容易是因為拜
原著大賣之賜,這部電影已經有相當多的觀眾群(光是台北市的票房就已經超過1億3千萬),因此大概不必再多費唇舌介紹故事內容;但偏偏大賣的原因正是這裡頭牽涉到太多的學問,包括藝術史、宗教史、
符號學,乃至於巴黎和倫敦地標和電影行銷學,也讓評論這部電影的複雜度陡增許多。
打從2003年這本書問世後,這個挑戰基督教歷史的故事就獲得了廣大的迴響(當然也反映在銷售量上),除了題材充滿爭議外,作者
Dan Brown也讓書中主角蘭登教授和解碼高手蘇菲碰到一個又一個的謎題,要解開這些謎題不但需要符號學和密碼學的知識,更令讀者振奮的是,這些答案似乎都直指過往西方歷史中隱晦但又極具真實感的秘密。當然,這位暢銷作家的說故事技巧也確實高明,讓故事有如好萊塢冒險動作片一般,疲於奔命的主角們、(篇幅)短而(節奏)快的章節安排,都使讀者無法忍住不往下翻。
腦筋動得快的好萊塢製片公司怎麼會錯過如此精彩的故事呢?當Sony電影公司拿出了六百萬美金以表誠意後,Dan Brown終於首肯將故事躍升至大螢幕。這個任務由
Ron Howard負責執導,主角蘭登教授由兩屆奧斯卡影帝
Tom Hanks擔綱,女搭檔則挑上法國女星
Audrey Tautou出任;至於其他幾位重要的配角也找來頗具知名度的演員,包括那位一路追捕他們的法國探長由
Jean Reno飾演(據阿丹哥表示,小說裡角色的原型就是來自他本人)、
Paul Bettany則飾演令人不寒而慄的西拉(他反倒因為這個角色而備受肯定)、博學但古怪的提賓爵士則由充滿魅力的
Ian McKellen飾演。
光看演員名單,幾乎都是一時之選,加上故事本身的魅力,這部片應該會是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大片了吧!沒錯,在電影公司的賣力宣傳下,這部片在06年5月上映時確實風光,也被選為
坎城影展的開幕片。只是,這部片顯然不受影評的青睞,相較於原作的大賣,這部改編版獲得的讚譽難敵對他的批評。
誠然,要改編這部小說確實不容易,尤其是故事內容涉及到耶穌基督及基督教、
錫安會、
主業會等教派發展,就足以讓部分人士跳腳痛批;再加上場景包括了巴黎
羅浮宮等著名建物(
西敏寺拒絕了劇組的拍攝申請,原因是認為這部片有神學上的不完滿,因此劇組只好把那段戲換到
林肯大教堂)等及不少藝術作品,更讓拍片難度增加不少。
不過,如大多觀眾所期待的,「解碼」仍然是故事的大賣點,隨著蘭登和蘇菲從有限的線索裡抽絲剝繭,然後再像拼圖一般將真相還原,進而從中獵取關於歷史、藝術、乃至於名人軼事等等掌故,可說是閱讀過程中最享受的部分。然而這些敘述和對話在電影中的精彩程度卻被稀釋了。例如對
斐波那契數列(Fibonacci Sequence)、「
蒙娜麗莎的微笑」和「
岩窟中的聖母」的介紹,以及關於藏密筒(cryptex)、拱心石(keystone)的歷史、甚至解開古詩密碼的過程等,都成了電影裡匆匆帶過的片段。對部分觀眾(尤其是未曾看過原著者)來說,西拉苦刑的過程反倒或許讓他們更印象深刻。
另一個我所期待的地方是關於故事裡那位「藏鏡人」。在故事的前半段,作者巧妙地利用多線敘事讓讀者在心中預設了一個「陰謀者」(故事裡的代號是「老師」)的存在,直到最後才揭曉其身份。有別於一般推理小說裡尋找真兇的過程往往透過連續的案件或是反覆的調查詰問,Dan Brown在故事前段裡並不特別強調這位「老師」的身份,而直接在結尾高潮時揭露其身份。這樣的佈局是否成功見仁見智,但在電影中卻無法讓人有對這位「老師」的期待,因此當最後他的身份揭曉時,其實是很難讓觀眾瞭解其動機和其手段的。
或許是原作的成就太高,或許是編導的功力有限,也或許是選角不夠有說服力,總之,大多數國外影評對這部大片的評價是不高的(例如
Rotten Tomatoes網站對這片的評價只有4.8 / 10分、
MetaCritic網站也只有46 / 100分)。不過儘管影評批評者有之、抗議電影意識型態者有之,這部話題性的電影仍然創造了話題(包括在正式上映前官方網站和Google合作的行銷手法),也創造了票房的佳績,一如開拍前的估算。
這或許正是改編本書的宿命:「你只可到這裡,不可越過。」
==========================================================
上面的文字是我寫給某本已停刊的水果文學雜誌的稿子(有略修改些地方),畢竟一部電影很難寫第二篇完全不同的心得。的確,這個故事的原著小說強度比電影來得強多了,這也是這部片難以博得好評的宿命。
p.s 根據IMDB列的trivia,故事裡的Aringarosa主教(中譯「艾林葛若薩主教」),他的名字其實是「aringa rossa」的組合,而這個詞正是義大利文中「red herring」(紅燻魚)的意思!果然是個很愛玩符號的丹布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