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月 24, 2006

2/22【萬惡城市】(Sin City)

!花了好久在摸索blogger文章分類的方法,真感謝有這些願意花時間寫教學文章,雖然看的很累、也不斷地try & error,不過學習本身就是令人興奮的不是嗎?(好像又是以廢話開頭...噗~)

說說這部片吧!這部片是Frank Miller的漫畫改編,他自己不僅掛名導演,還客串了一個角色,不過他對這部漫畫作品被改編為電影相當龜毛,導演Robert Rodriguez也是說服了很久,甚至偷偷拍了片段才說服Frank Miller授權將作品改編成電影。

萬惡城市】可以說是漫畫改編電影的典範之一,特別是忠於原著的風格能躍然於大螢幕上,更同時讓漫畫迷和影迷都大呼過癮。這部片卡司也夠強,Bruce WillsBenicio De Toro(幾乎差點認不出來!大推他在計程車裡的那段!)、Clive Owen這些就不用說了,Elijah Wood酷到不行的造型完全讓我認不出他就是【魔戒】裡的Frodo!當然有些明星不是我那麼熟的,不過也是令人大呼過癮,像是第二段故事裡的大塊頭硬漢Mickey Rourke便是。

當然,這種徹底描寫黑暗社會的片子總是免不了暴力和犯罪,不過黑白化、平板化地處理後,卻能發揮「兵不血刃」的震撼力,加上誇張的動作,竟有股令人興奮的快感!

在萬惡城市中,更能見到頑固但卻熱血的好人,就像在黑白世界裡那抹令人心跳加速的紅。

星期一, 2月 20, 2006

2/19【慧星美人】(All About Eve)

了好多天沒看電影,其中原因,也許是抽不出一個人的時間吧。巧合的是,沒有獨處的時間和女人有關,這部片也是。

早聽說過這部片【慧星美人】 名列影史佳片,且14項提名還是跟【鐵達尼號】 並列奧斯卡史上第一(後來拿了六項大獎,包括影片、導演及改編劇本)。時隔五十多年後看這部片,其實仍 覺辛辣。這部片的故事簡單講,就是年輕女人鬥垮老女人的故事,只是其背景設定為五零年代的百老匯劇場。當然,電影裡諷喻好萊塢裡女星的爾虞我詐是大家都看 的出來的,但事實上,女人的戰爭又豈是只在演藝圈?(查了網路才知道,有部韓劇【愛上女主播】,片名就是All About Eve,就算沒看過這部戲,也知道在演些什麼了吧!)

兩位女主角的演技沒話講:Bette Davis飾演的Margo是被大家捧在手上的女星,Eve(Anne Baxter) 則是愛慕Margo的鄉下姑娘,被Margo收留在身邊。野心勃勃,但卻看似謙虛乖巧的Eve趁著Margo一次試鏡遲到而取代了她的角色,自此之後年輕 貌美Eve開始「接收」Margo的事業,在短短一年內就榮獲大獎。拿了獎之後的Eve回到家,卻看到一個愛慕她的女高中生躲在她家,並以崇拜地神情希望 Eve留她在身邊,想跟著她起居、表演,甚至幻想有一天能穿著Eve的戲服取而代之...

最後一幕那位女孩拿著戲服在穿衣鏡前的鏡頭可謂 經典,完全反映出為了爬上枝頭而不計手段的神情。而我想,這部片之所以被人傳頌,除了這種「往上爬」的爭 議,更讓人欷噓的是,女人之間在美貌、年齡、和男人之間關係的明爭暗鬥。這也是為什麼有人把這部片列為好萊塢看待女人的幾種典範之一。

電影裡的老男人不是有錢有權,就是莫測高深眾人景仰,好比教父一般。但女人呢?看著Margo,總讓我聯想到【日落大道】裡的Gloria Swanson,都是活在掌聲凋零、光環不再的悲哀之中。也許是吧,沒人喜歡螢幕裡的老女人,管她演的是是慈祥和藹的老太太、或是孤僻但握權的女當家,只要年過四十,就只是大家口中的演技派,但卻再難以成為票房熱賣的保證了。更有甚者,連奧斯卡獎項也如此,近年來拿獎的女演員就只有Judi Dench於98年以【莎翁情史】拿女配角(當年她64歲,演的還是Queen Elizabeth!),之後的奧斯卡女主角或女配角幾乎都是40歲以下!

幸好我不是女人。這句話或許有點冷漠,不過我實在不願捲入女人的戰爭,也無法完全體會女人們對於年齡的畏懼。借用一句Margo的經典台詞,或許可以給這世上另一半人口好好玩味!

"It's one career all females have in common - being a woman!"

星期五, 2月 17, 2006

2/7 《日本電影風貌》

時要提醒自己,不能老是注意好萊塢的電影,要多開發對其他國家電影的認識,也因此從圖書館借來了這本書來看。可惜這本書結構不明,作者意圖不清,像是把自己的筆記拼拼湊湊弄成一本書。

不過對於一個對日本電影的認識還停留在黑澤明、北野武(可不只是松島楓蒼井空喔)的人來說,作者舒明確實介紹了日本影史上的重要導演和作品(雖然沒什麼系統,且約只到1990之前)。書裡的內容幾乎是資料的堆砌,少有自己的觀點及評論,但對我來說反而補足了在「量」上的概念。
(這是自己漸漸領悟且遵循的知識論:先有量後有質。)

那,怎麼寫心得呢?乾脆來把書裡面介紹的幾個重要導演整理一下,以後要用也方便^_^

[導演]
溝口健二:From JMDB, From Wikipedia
小津安二郎:From JMDB, From Wikipedia, 小津安二郎誕生百年紀念網站
黑澤明:From JMDB, From Wikipedia
木下惠介:From JMDB, From Wikipedia, 木下惠介‧映畫的世界
市川崑:From JMDB, From Wikipedia
勅使河原宏:From JMDB, From Wikipedia
更多日本導演

[刊物]
日本電影旬報(キネマ旬報)

星期四, 2月 16, 2006

2/1【熱天午後】(Dog Day Afternoon)

年初四一個人在板橋看的片子。這是一部在台灣話題度不算太高的的電影,不過Al Pacino的帥氣演技和改編自真實故事的賣點就足以吸引我了。當然,英文片名取得也夠讚。

搶 銀行的戲碼其實一直都是頗具張力的故事,一邊是搶匪與人質,一邊是警方媒體和鄉民,沒有哪一邊有絕對的主導權,且都隱伏著失控的可能。當然,外面的那方 通常有其正當性,也通常是最後的贏家(本片結局亦如此),但裡面的那群困獸卻往往才是讓人同情認同、熱血沸騰的一群,日片【太空遊俠】即是一例。

幹 壞事的不見得都令人同情,不過的確有許多犯下案子的人背後有著不被諒解,甚至不被瞭解的苦衷,偏偏,一旦暴露在嗜血的媒體鎂光燈下,結局往往不是變成各說 各話的鬧劇,就是淪為瞎猜亂編的肥皂劇。雖然電影的重點不在於此,但這部片裡主角背著妻子替同志愛人籌變性費用的故事若是換到台灣,肯定連登好幾天頭版。

其實當主角走進銀行掏出槍的那一刻,故事就註定以悲劇收場。Al Pacino把主角帶點神經質,又只想作個好人的焦慮和無奈演得入木三分,導演Sidney Lumet也調度的得宜(他似乎沒拍糟過什麼片子)。尤其是看到人質和綁匪輕鬆和諧的話面對照銀行外的緊張(不知道是不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重現),反倒 讓人覺得警方和媒體真正失序混亂的根源,真是諷刺!

不 知怎麼的,看完這片更覺得,每個人背後都有故事,看似不解的舉動,也許正是他/她煎 熬掙扎或解放的決定,只是一旦行為脫離所謂「正當」的範疇,大眾卻反 射性地搬出法律和正義大肆批判,而媒體看似關心原委的追蹤側寫,竟也成了八卦和偷窺的正當理由,等到風頭一過,便再也沒人關心,徒留他們自生自滅。

這就是身為人一定要有熱血的原因啊!

星期二, 2月 07, 2006

1/26《生命中的經濟遊戲》(The Armchair Economist)

本書前前後後看了兩個月有了吧,坐車、上廁所、睡前,這就著慢慢地一章一章翻完。「安樂椅上的經濟學家」是這本書的原書名。

大 一修過一 堂粗淺的「經濟學」後就沒在上過關於經濟學的課了,不過對經濟學的冒妙卻是隨著年紀逐漸越感興趣,漸漸覺得經濟學是可以用來解釋這個世界的一門 學問,就像哲學、歷史和心理學一樣。當然真要說起來,我連供需曲線都不一定畫的對,這時一些談論經濟的科普書籍就是我近幾年蠻感興趣的一類。

高中一個朋友在BBS上的簽名檔是:「世故的經濟學者與天真的孩童都很執著於資源配置的平衡,一般人卻不這麼認為。」在網路上沒看過類似的句子,所以應該是他發明的,但卻覺得這句話挺傳神的,而看了這本書後更加深我對此的信念。作者Steven Landsburg應該是個無可救藥的自由派經濟學家吧,書中許多論點都支持政府不應插手管制,任何經濟活動,甚至推及許多看似與經濟無關的行為,都會自然找到平衡點。簡單講,就是那兩個字:供需。

在 看這本書之前,曾看過另一本讓我印象更深刻的書,《經濟學與法律學的對話》。這兩本書談到的精神其實頗相仿,而前者只是特別把「法律」、「道德」、「獎 懲」這些看似與經濟無關的概念以經濟的角度來分析,其中許多論點讓我受益頗多,而其中最impressive的,應該是作者David Friedman把法律的訂定抽離善惡的固有思維,而以供給和需求的概念分析如何達到達到效益的最大化,而不只是以「當下的善惡標準」來施法,反倒達不到 原本希望達到的目的。

有點可惜的是,那本書後來不知道逃到哪了,找不到,也沒能看盡。在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的 書架上看到這本書,挺有趣的,便借出來了。跟前一本相比,這本書討論 的範圍則更廣,甚至可以說,作者更天真,試圖用經濟學的原理解釋一些看似理所當然的事。像是「為什麼戲院賣的爆米花較貴?」、「報紙讀者投書虛浮不實的智 慧」等等幾章都是讓我頗感有趣的。不過,他這個極度自由的觀點有些的確一時難以消化,像是「為什麼我不是環保人士」之類的。

最後一章作者 提出了幾個根據他經濟哲學而設計的policy,其中一個是「候選人應該承諾自己的政見,否則必須受罰」,這點在當今台灣,不啻是一則矯治亂 象的妙招。就我的解讀,作者在這本書要強調的是,不要忽略人們趨吉(利)避凶(損)的天性,政策制定者強制規範「必須如此」的後果,便可能遭來反效果;而 許多看似理所當然的現象,其實當中可能蘊含了供需平衡、效益均等的微妙關係。

不過我自己也有些不太認同的地方。我認為,學者往往過於樂 觀,而將太多無法量化計算的成本忽略了。像是犯罪行為(包括了貪污、暴力和詐欺等)對人們行為的 影響,往往使得經濟學家沾沾自喜的完美效益給吃掉一大塊,回過頭來還是得屈服於管制性經濟或社會型經濟的路子。另外,人們有時也不是那麼理性的,有些人 (包括你我)就是懶得去計較那麼多、有些人就是沒理由地喜歡這個討厭那個。

再離題一下。我漸漸有感,念經濟學的不 一定聰明,不過很多「聰明」都和經濟學上的原理有關,甚至無須公式證明,而是出於一種凌駕道德、敞開心胸的客觀哲學。所以,我真的覺得每個人 都應該學一些經濟學的,尤其是老師、專家學者和當權者。愛因斯坦說的好,專家不過只是訓練有素的狗,在台灣這個媒體扭曲的社會尤其如此。偏偏台灣專家特別 多,自以為是專家的更多,大家都搶著在媒體前發表高見,而這種民粹式的宣洩只爽了某部分人,尤其是意識型態和偽善的道德觀更是助長整個社會的愚昧,使得每 個公共提議、每項政策最後不是淪為四不像,就是粗糙敷衍,誰都不得罪,卻誰也沒得到好處,效益等於零。

供給,需求,一雙無形的手。多想一下,學著變聰明。

Ref1:This book in Amazon's Page
Ref2:時報悅讀網(時報出版社)的介紹
Ref3:Steven E. Landsburg's Website

星期日, 2月 05, 2006

1/24【色計】(Anthony Zimmer)

不是突然在surf網站時正好看到這部片,還真完全忘記曾經在過年前看了這部片。幸好沒燒 XD

這部片號稱在法國賣了一億多台幣,片商把這部片形容為「...年度最棒的劇本之一...結局大呼意外...」,不過怎麼才看了一半就讓我眼皮快垂下來了,結局意外?別逗了,結局好猜不說,男主角Yvan Attal最後怎麼突然跟女主角Sophie Marceau碰面的,也太扯了吧~

查了資料才知道,這部片是導演Jérôme Salle的 處女作,他同時也身兼編劇。應該用包容的眼光來看待吧?那就只好拿演員發發牢騷囉!Sophie Marceau的確是老了,在火車上情挑男主角的模樣實在讓我徒增感傷,更別說要演出玩弄男主角的那股慧黠和神秘了。而男主角在最後的「逆轉結局」卻也渾 然感受不到他和先前的不同,沒有說服力不說,回想前面的劇情更會發現有違情理,這怎麼能讓人對這部片有正面的評價呢?

標榜懸疑推理的故事,要嘛有紮實的劇情來支撐(參考【火線追緝令】、【沈默的羔羊】等),要嘛有創新的形式或手法讓觀眾忘記故事可能會有的瑕疵(參考【刺激驚爆點】、【鬥陣俱樂部】、【記憶拼圖】等),再不然也可以用其他的元素加以包裝(參考【未婚妻的漫長等待】、【八美圖】等),總之,一個既不周延又沒創意的劇情,是很難被當今的電影評論所稱許的。

改天自己也搞電影的話,可別犯這種錯。

星期六, 2月 04, 2006

1/21【古畑任三郎—今、甦ろ死】

了一下,還是決定把這篇原本貼在BBS上的文章放進來。會考慮的原因,主要是書寫介面不同,風格和內容略有差距,而「我」對這種無聊的東西其實還蠻龜的;不過既然把這裡當作是記錄自己觀看和閱讀的場域,也就還是把以下這篇文章貼上來(文章已略為修改)。


=====================此為模仿BBS介面之無聊分隔線=====================

/*這就是問題所在,所以我束手無策*/

該怎麼形容看完這片的感覺呢?想了一下,應該是那種「恨不得馬上跟同道分享和討論」的心情吧!猶豫了一下,決定在凌晨三點半把這篇不是很精緻的觀影心得寫出來跟大家分享。

[劇情]
崛 部家族在一個名叫鬼切村的山區經營一家麵包工廠,某日該家族企業的社長疑似遭熊攻擊身亡,其繼承人崛部大吉接任社長後即表明將會盡快出售家族企業所擁有的 後山,以替長久營運不善的公司解套。但其弟音彌(藤原龍也)和當地的文物紀念館負責人,同時也是當年教過崛部兄弟倆的天馬恭介(石坂浩二) 卻對此一決定不 表認同。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音彌發現自己當年關於「完全犯罪」的筆記,因而開始策劃將哥哥殺死,藉以保護後山不被售出。年輕聰明的他,憑著當年的犯罪筆 記以及意外的好運,順利地讓哥哥大吉看來死於意外,並且也有絕佳的不在場證明。只是這樁發生於人稀地僻之處的「意外事件」,偏偏來了一位出場會有小喇叭爵 士樂襯底的警部補古畑任三郎,他能否看穿音彌的詭計,甚至是詭計背後的...?

[心得]
(最近BBS討論區,特別是電影版有了個 不成文的慣例,凡是提到劇情的都要加個「雷」字,如果沒在標題加註,又在文章中提到關鍵的劇情,必遭網友一陣撻伐。我不確定這個規矩是否出自對謎底相當在 意的推理愛好者,但對這個慣例卻是亦喜亦憂。喜的是大家不會再看到類似「【靈異第六感】裡的布魯斯威利其 實■■■」這種可比擬九一一的標題,不過卻也讓我擔心 自己寫的東西會不會在無意中讓還沒看過的人失去了自己發現驚喜的樂趣,甚至牽制了自己下筆的字句內容。總之,以下是我謹記著地雷原則而寫的心得,如果看過 這集日劇者,或許能有會心的共鳴,至於那些(檔案還放在硬碟裡卻)還沒看過的朋友,希望小弟的介紹能激起大家把這集找來看的欲望。)

古畑系列的來龍去脈我就不說了。這集特別篇約兩小時,和古畑對決的則不只一人。石坂是日本頗有地位的老演員,之前較被大家熟悉的作品是【白色巨塔】裡的東教 授,但有趣的是他在76~79年間接連主演了五部金田一耕助電影。而在戲裡把那個輕浮氣傲的殺人兇手演的讓人牙癢癢的藤原龍也,也曾是推理電影【大逃殺】一二集的男主角。這種刻意的巧合令人更期待他們會和田村正和歐吉桑激起什麼樣的火花。

當 你知道密室殺人慣用的幾種伎倆後,老實說,兇手音彌的 佈局其實略顯老套,說不定不用古畑出馬,派西園寺就可以搞定了。但可別忘了,這可是今年新春特別企畫三連發(按:這是我自己取的名字啦)的首發彈,三谷幸喜(編劇)和石原隆(企畫)怎麼可能設計如此不堪一擊的詭計?其次,以石坂的份量,必然會安排他和古畑有一場精彩的交鋒,但怎麼安排,才是隨著故事推演被 緩緩揭開的精彩高潮。

對 推理愛好者來說,這部兩個小時的影集可以說是集合了許多精彩的理論,不在場證明的設計與破解當然是之一(這也常在 古畑系列中出現);至於前面提到密室殺人手法,雖然不是用在真正的密室上,但也有那個意思(其他的就佛曰不可說啦);至於之前遊唱從預告片中推測的歌謠殺 人,我倒認為這條於「紅魚」只是預告片刻意剪接的效果—雖然那個披頭散髮的老奶奶唱起殺人歌謠確實很嚇人—事實上並非古畑要對付的大魔王(不過今泉卻 認真了),我想大部分人也猜的到歌謠殺人只是幌子,況且古畑一次也只能處理一個案子。

那,最後的爆點究竟是用了什麼詭計 / 手法呢?交換殺人?敘述性詭計?雙胞胎詭計?多重人格詭計?還是消失的密室?火盃的考驗?

這次挑戰的是「完全犯罪」。

如 果古畑任三郎的記憶可信,那他對兇手所說的「這就是問題所在,所以我束手無策。這是我所見過最完美的殺人事件了。」應可當作完全犯罪的佐證。的確,在還沒 有仔細重看一遍之前,我也認同兇手的完全犯罪確實高明且不露痕跡。就故事的進展來看,當■■■之前,古畑也應該都沒有設想到有這種可能性。或許有人質疑古 畑在謎底揭曉前還是去蒐集了一些我們不知道的資料,有失公平性,不過當古畑以旁白的方式回顧之前的片段後,我也才驚覺這些蛛絲馬跡竟然有如此可懼的爆發 力。(按:這集在回顧犯行時是以片段剪接搭配古畑的聲音解說作為旁白,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是古畑系列第一次用這樣的手法來呈現)

當然,犯人在尾聲俯首認罪從容就義的慣例仍然有著優良的傳統,不過在古畑表明束手無策後又如何能讓兇手無話可說--當然不是動之以情,還是有推論和證據的—這還是留給大家去期待了。

[牢騷]
三 谷幸喜和田村正和果然寶刀未老,三連發的第一集果然又激起了我熬夜Po文的小宇宙,想想也蠻久沒看日系推理劇了,對接下來的第二彈和第三彈不禁充滿期待, 不只是期待伊妻囉和菜菜子的丰采,更期望看到推理小說中那幾堵「高牆」能在這群人手裡用影像將之建立,甚至再予以推倒。

=====================此為模仿BBS介面之熬夜分隔線=====================

Ref1:古畑任三郎新春ドラマスべシャル 主頁
Ref2:古畑任三郎主頁

星期五, 2月 03, 2006

1/19【天邊一朵雲】

明亮的電影我好像還是第一次看。記得當時這部片上映時,因為片中的性愛情節及鏡頭,著實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唉,藝術和色情的界線,在台灣總是會被媒體拿來炒作,每看到那些媒體上自以為客觀的報導,卻故意用充滿價值判斷的字詞來描述和暗示,就覺得真是他媽的偽善!夠啦!

可 能是因為自己是在安靜且單獨的環境下看完【天邊一朵雲】的,因此也格外地體驗出一些什麼。性和愛本來就是相融相成的,只是在所謂一般的道德標準下, 「性」這個部分往往被忽略或是輕描淡寫,甚至被推擠到,只能在A片或其他色情媒介裡尋找。片中主角小康(李康生)就恰巧是個A片男優,但卻是個因為沒有愛 而只能空虛地做著抽插動作的男人。而 湘琪(陳湘琪)也是個在尋覓愛情的女人,這兩人在缺水也缺愛的年代,交織一段淡淡地故事...

色 情 總是讓某些人稱快,但也讓某些人不安,甚至不悅。片中小康和又醜又肉的A片女優(夜櫻李子)做愛的情節,更是充斥了許多荒誕的道具或情節:象徵女性性 器的紅肉西瓜、輔以拍攝時的灑水動作、瓶蓋掉進女優陰道裡、甚至最後小康和昏死的女優猛烈地做愛,最後卻在高潮射精時將陰莖塞入在房間外觀看這一切的湘琪 口中...對某些人(也許包括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妳)來說,這不僅是荒唐,甚至是可憎了。

當然這種反映也投射到電影本身,因此就會出現像是「一定要把這些場面拍得這麼清楚嗎?」、「一定要用性來當作電影主題」等等類似的爭論。以我之見,我不僅對蔡導的這部片給予相當的肯定,也絕對相信,色情做為一種藝術呈現的方式是有其必要的。

當 然這樣的聲稱不能沒有理論或證據支持,否則跟那些盲目反對的人沒兩樣。這部片讓我激賞的地方,乃是大膽且巧妙運用了相當多的電影語言和「道具」來表現愛 情和性,並且反覆地辯證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像是「水」,一方面是愛情的隱喻,一方面也是做愛時體液的元素,真的讓我佩服導演的手法。當然,穿插其中的幾段 歌舞也讓我有神來一筆的驚喜,西瓜傘、陰莖裝都讓我覺得又好笑又絕讚。

另一個讓我支持這部片的原因當然還是電影本身,包括了演員的表現、運鏡的俐落、甚至對這塊土地景物的關注等。這部片台詞不多(大概這也是國片老是被人嫌看不懂的主因),要能忍受無聲的畫面,又能透過構圖、表演來領略劇情,確實要多做些功課。

其實,許多國片在我看來都是相當有水準的,像是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甚至到近期的張作驥,他們往往都能拍出台灣喧囂浮誇社會下的那層寂靜、那層生命、那層疏離、那層壓抑的衝動。就算不被當代認同,但歷史是不會忽視他們的藝術成就的。

國片是要加油,但觀眾的素質才是要先提升的!

(這篇心得又是lag,唉唉唉,以後可別這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