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月 07, 2006

1/26《生命中的經濟遊戲》(The Armchair Economist)

本書前前後後看了兩個月有了吧,坐車、上廁所、睡前,這就著慢慢地一章一章翻完。「安樂椅上的經濟學家」是這本書的原書名。

大 一修過一 堂粗淺的「經濟學」後就沒在上過關於經濟學的課了,不過對經濟學的冒妙卻是隨著年紀逐漸越感興趣,漸漸覺得經濟學是可以用來解釋這個世界的一門 學問,就像哲學、歷史和心理學一樣。當然真要說起來,我連供需曲線都不一定畫的對,這時一些談論經濟的科普書籍就是我近幾年蠻感興趣的一類。

高中一個朋友在BBS上的簽名檔是:「世故的經濟學者與天真的孩童都很執著於資源配置的平衡,一般人卻不這麼認為。」在網路上沒看過類似的句子,所以應該是他發明的,但卻覺得這句話挺傳神的,而看了這本書後更加深我對此的信念。作者Steven Landsburg應該是個無可救藥的自由派經濟學家吧,書中許多論點都支持政府不應插手管制,任何經濟活動,甚至推及許多看似與經濟無關的行為,都會自然找到平衡點。簡單講,就是那兩個字:供需。

在 看這本書之前,曾看過另一本讓我印象更深刻的書,《經濟學與法律學的對話》。這兩本書談到的精神其實頗相仿,而前者只是特別把「法律」、「道德」、「獎 懲」這些看似與經濟無關的概念以經濟的角度來分析,其中許多論點讓我受益頗多,而其中最impressive的,應該是作者David Friedman把法律的訂定抽離善惡的固有思維,而以供給和需求的概念分析如何達到達到效益的最大化,而不只是以「當下的善惡標準」來施法,反倒達不到 原本希望達到的目的。

有點可惜的是,那本書後來不知道逃到哪了,找不到,也沒能看盡。在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的 書架上看到這本書,挺有趣的,便借出來了。跟前一本相比,這本書討論 的範圍則更廣,甚至可以說,作者更天真,試圖用經濟學的原理解釋一些看似理所當然的事。像是「為什麼戲院賣的爆米花較貴?」、「報紙讀者投書虛浮不實的智 慧」等等幾章都是讓我頗感有趣的。不過,他這個極度自由的觀點有些的確一時難以消化,像是「為什麼我不是環保人士」之類的。

最後一章作者 提出了幾個根據他經濟哲學而設計的policy,其中一個是「候選人應該承諾自己的政見,否則必須受罰」,這點在當今台灣,不啻是一則矯治亂 象的妙招。就我的解讀,作者在這本書要強調的是,不要忽略人們趨吉(利)避凶(損)的天性,政策制定者強制規範「必須如此」的後果,便可能遭來反效果;而 許多看似理所當然的現象,其實當中可能蘊含了供需平衡、效益均等的微妙關係。

不過我自己也有些不太認同的地方。我認為,學者往往過於樂 觀,而將太多無法量化計算的成本忽略了。像是犯罪行為(包括了貪污、暴力和詐欺等)對人們行為的 影響,往往使得經濟學家沾沾自喜的完美效益給吃掉一大塊,回過頭來還是得屈服於管制性經濟或社會型經濟的路子。另外,人們有時也不是那麼理性的,有些人 (包括你我)就是懶得去計較那麼多、有些人就是沒理由地喜歡這個討厭那個。

再離題一下。我漸漸有感,念經濟學的不 一定聰明,不過很多「聰明」都和經濟學上的原理有關,甚至無須公式證明,而是出於一種凌駕道德、敞開心胸的客觀哲學。所以,我真的覺得每個人 都應該學一些經濟學的,尤其是老師、專家學者和當權者。愛因斯坦說的好,專家不過只是訓練有素的狗,在台灣這個媒體扭曲的社會尤其如此。偏偏台灣專家特別 多,自以為是專家的更多,大家都搶著在媒體前發表高見,而這種民粹式的宣洩只爽了某部分人,尤其是意識型態和偽善的道德觀更是助長整個社會的愚昧,使得每 個公共提議、每項政策最後不是淪為四不像,就是粗糙敷衍,誰都不得罪,卻誰也沒得到好處,效益等於零。

供給,需求,一雙無形的手。多想一下,學著變聰明。

Ref1:This book in Amazon's Page
Ref2:時報悅讀網(時報出版社)的介紹
Ref3:Steven E. Landsburg's Website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