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月 22, 2006

1/17 【六人行】(Friends)

篇心得拖了半個月,一方面是看完最後一集之後一直沒有時間把心情沈澱,加上這段期間邊摸索Blogger的功能,也就這麼delay了。好不容易上禮拜 某一天把近千字的心得寫完了,突然,FireFox無預警地給我關閉視窗,頓時傻眼欲哭無淚。此刻是農曆年初四,白天去了在台中新社的薰衣草森林,花了七個小時才回到家,決定在打開視窗把該完成的東西完成。

初看【六人行】約是大二大三的時候,還是在已經消失的大地頻道看到的。一集三十分鐘,緊湊的劇情和犀利的美式幽默令我印象深刻。後來斷斷續續地看,也分太清是哪一季,總之很喜歡這齣影集,而【六人行】也在台灣漸漸廣為人知。

進了研究所後,意外在圖書館網站得之視聽中心有一到三季的完整影集,也開始我正式「接收」【六人行】的歲月。那時的一到三季都還是陽春的包裝,四片DVD,一片六集,一口氣看下來大概要三小時,耳機戴得都有些痛,不過即使如此,還是相當enjoy小螢幕裡精彩的故事。

後 來感情生活發生變化,從孑然一身到多了個伴,一個人看電影的時間也漸漸變少,取而代之的是兩人一起找片子來看。從宿舍搬出去之後,在民雄街上的「大千」 找到了第三季之後的【六人行】,也開始兩人窩在房間裡看片的時光。一年之後離開民雄搬來台北,【六人行】也終於出了最終的第十季DVD,我們也慢慢地、有 點捨不得地從百視達接著把第八、第九租來看。直到第十季的最後三片。

要說【六人行】陪我成長什麼的或許有些做作,不過這六個朋友的歡笑、 淚水、感情、嬉鬧...等等的確我也參與了。或許跟那些從94年就開始守在電視機旁的 死忠粉絲相比,我並沒有那麼強烈的失落感,可能也和自己念的科系有關吧,對於螢光幕前後的操弄多少有些免疫。那,它對我而言的感動而在呢?

屈 指算算,徹頭徹尾把這兩百多集都看完,也約莫是三四年的時間,自己研究所的生活一部份也給了這部影集。除了是自己生命一段時間的印記之外,【六人行】這十 季看下來,就算英聽能力沒增進多少,但對於友情、愛情、親情、美國文化等等,可以說在這段時間有了不少的體認和吸收,這是它對我的一個意義。

另 一個讓我感動,甚至產生認同的原因則是看過一些關於這部影集背後製作過程的介紹之後。由於DVD有附評論版本,因此有機會得之製作人是如何設計及看待這 部影集的。看過之後,老實說,真的被美國好萊塢的專業和氣魄給震攝了。龐大的製作經費讓影集的每個細節都寫實且鉅細靡遺,從服裝、道具到布景,每個細節都 出自於製作群的細心和用心。像是公寓互換、Las Vegas、結婚典禮那幾集,真是讓人感佩,這真的是在現場觀眾前、攝影棚裡拍出來的嗎?

除 了硬體的注重,【六人行】讓我更「崇拜」的是他們對於劇情、角色、對白等等的堅持。聽過講評版本之後,我們才知道,原來呈現在我們眼前,看似流暢的劇情 背後,多的是編劇的集思廣益、演員們反覆的演練試拍、以及許多被犧牲掉的鏡頭或劇情。對照台灣粗製濫造的鄉土劇或偶像劇,老美在這點高出我們實在太多了。 而也是因為這樣,【六人行】裡才有六個生活鮮明的角色,觀眾也會對這些角色產生共鳴、認同,甚至能預期或體諒他們的反應,這也許真的是影集的最高境界了 吧!

要說【六人行】,真的有太多太多可以說的了。記得某一季,Rachel要搬離Monica的公寓,兩人最後抱頭痛哭,"It's the end of an era!",看著美國多部經典sitcom也劃下句點,我想這未嘗不是個精準的註解。對我來說,這六個人的故事也已滲入我的生命,而我也從不後悔在他們身 上花去的時間和金錢,這是一種無法取代的回憶,一群在虛擬世界裡的真實朋友。

Ref1:Friends at Warner's website
Ref2:The Original Friends Site

星期四, 1月 19, 2006

1/14【奪魂鋸2】(Saw II)

第一集的驚豔還不到半個月,就接著看第二集,也算是個蠻有意思的經驗。好吧,我承認,又是被網路上的post給影響了,果然這種特定社群的討論確實會激起旁觀者的好奇心,進而嘗試(試用-試看)。這種行為好嗎?值得好好思考。

回到主題。【奪魂鋸2】在網路上的評價幾乎都是:很好看,但比起第一集, 還是少了些驚喜和震撼張力。(如果我也這麼comment,好像就遜掉了,真兩 難。)就我的觀影感受而言,第二集的劇情特色有二,一個是交代了前一集真兇的後續發展,第二是把佈局拉大,讓這個「遊戲」更刺激。就前者而言,我覺得把前 一集的真兇曝光,而且是在故事開始四分之一的時候就讓觀眾知道,確實是個大膽而且有創意的設計—甚至這個設計某種程度而言確實也是聲東擊西的橋段。

至於第二個特色,我覺得是因為前一集小而美的情節勢必不能再用,再加上第二集預算暴增,因此讓更多人加入遊戲,一來增加變化(更多的機關、更多的人性衝突),二來「藏樹於林」,讓最後的結局更有爆點。但也是大多人挑剔的地方:人多破綻多、部分情節也容易交代不清。

儘管眾多鄉民抱著警方辦案、雞蛋理挑骨頭的精神來critcize這部片,甚至有幾幕的確叫人坐立難安,不過還是覺得看了一部精彩的電影—至少比起同為連續殺人的【致命ID】更令人激賞!

p.s 這部片是微風國賓看的,其實也是正好騎到忠孝東路復興南路交叉口,就給他又轉過去了。買完票離開演還剩一個小時,在星巴克小坐一下,然後晃了無印良品、台隆手創館,而在上述地點也都看到了秀琴(錦繡二重唱之「繡」)和某位男士有說有笑地逛街,她本人不高,但臉蛋小,假睫毛挺長,挺甜的。

星期二, 1月 17, 2006

1/12【原罪犯】(OldBoy / 올드보이)

p.s 因生性疏懶,找不到一段可以安靜下來的時間,記錄自己的工作delay了幾天,不過我努力把這幾天看過的補起來,也是給自己一個膠帶。

很久以前就聽過【原罪犯】了,不過那時候遍尋不著此片,一度想在網路上買。但看到Ptt-Movie板老是有人在討論,更讓我心搔難癢,幸好這次給我租到了。

可 能是韓國電影看的不多,因此對其風格及敘事方式持開放心態,這樣也比較能投入電影本身。故事很簡單,一個因喝醉酒在警局瘋鬧的平凡上班族,為什麼突然被 關到一個看似是飯店裡的房間,衣食無缺,甚至也有電視看,但就是沒讓他離開房間,也不告訴他究竟為了什麼被關。而且一關就是15年。

15年之後,他意外地被放出來,這15年來的壓抑和困惑匯成一股復仇的意志。就當他即將找到復仇對象的同時,卻是一個更大的震驚。

「如果老是問錯問題是得不到答案的。你不應該問我為什麼把你關了十五年,而應該問,我為什麼把你放出來!」

韓國片給我的印象總是離不開打鬥,就算是【我的野蠻女友】裡,全智賢也常狠狠地對著車太炫賞巴掌。更令我傻眼的是,韓國人在螢幕上的打鬥看起來有夠真實,踹、踢、槌、撞、揮、捏、砍、劈,招招都讓你替那位仁兄感到可憐。當然這部片子也少不了這樣的真實情節,特別是拔牙和剪舌那段...嘖...

沒錯,這是一部推理電影,雖然他的動作場面佔了片子的三分之二,但故事一開始就馬上丟給觀眾一個謎團(男主角為什麼被關?),而片尾的確也給了一個原因。 這個原因是否有足夠的合理性、又是否過於誇張見仁見智,但不能否認這是一個好的故事,或者說,一個好的電影劇本,也找了爆發力夠強的演員來詮釋,這樣的片 子不賣才怪。

上禮拜妹去韓國玩,不過對我而言這個國家的旅遊排名倒到不是頂前面的。不過我還蠻想多看一些同為黑髮黃膚的這些人玩出來的創意故事。

K-Movie Connection

星期三, 1月 11, 2006

1/10《斜屋犯罪》(斜め屋敷の犯罪)

實這本書前後後看了約有一個多禮拜吧,真正的關鍵是在1/7~1/8到桃園復興鄉出差,半夜被打呼聲吵醒,就著微弱的桌燈看了一百多頁。

島田莊司的作品接觸不多,但光看《占星惹禍》、《異想天開》,也算是把這位新本格旗手風格掌握了七八成。浪漫詭譎的謎團加上精密邏輯的辯證,他的長篇的確叫人在前半段忍不住覺得根本是看到鬼的狐疑,但在卷末又不得不佩服隱藏在背後的絕世詭計。

記得在還沒看過這本書之前,社團朋友就先預告了:這本叫做《斜屋犯罪》的小說,若非斜屋還真不能產生其詭計!當然,看完之後也印證了此言不假。要怪就怪腦袋沒有御手洗潔聰明,雖然也矇對了兇手,但怎麼佈的局卻是五里霧中(這也和自己對空間概念的極度貧乏有高度相關吧!)。

不過真要問自己喜不喜歡這種故事,答案或許有些保留。我肯定這種風格在推理文學上的突破,也承認妖異的氣息和精密的邏輯兩者在推理美學上各有擅場,但彼此卻有種相扞格的味道。
大體來說是這樣,快兩點了,等明後天有空再補齊吧!

(補:過了幾天,也不知道要補什麼。總之這本書也算是新本格必讀的一本書吧,有機會就找來看看吧!)

1/9【靈魂的重量】(21 Grams)

個硬底子的演員:Sean Peen(特愛他在【他不笨,他是我爸爸】裡的表現)、Naomi Watts(先看了【金剛】才認識她,覺得她有股Nicole Kidman的靈氣)、Benicio Del Toro(亦正亦邪的拉美系演員)—讓這個若是平鋪直敘便平淡無其的故事加了相當多的分數。

另一個讓這部片值得討論的原因是,導演和編劇所玩弄的敘事技巧。

光看前面十分鐘就知道這是個多線的敘事模式,已經準備好把一個個無關的鏡頭串起來。但看著看著越來越懷疑,到底岔出的片段究竟是同時過去?還是過去?還是...未來?

平行剪接的故事已不足奇,把過去和現在交叉剪接也能呈現對照的功能,但如果在現在的故事線中插入未來將發生的故事,豈不損了觀影的樂趣?

不過導演的功力不容小覷,當觀眾逐漸知道那些跳進來的片段將會是主角們的結局時,我們更激起了意圖知道過程的好奇心。我想這是編導很故意,也很大膽的嘗試,對我而言,效果很好。

回到故事的主題:21公克的靈魂究竟有多重?三個主角在生命中都遭逢重大變故,但卻又彼此影響、互相糾結。是那位老是背棄其信徒的神的旨意嗎?還是永遠不具全知觀點的人類命定的宿命?

戲中Naomi Watts在發現Sean Peen接近她的原因後,失控地對他哭喊的那段話,經典。

"No, you've got his heart. You're in house fucking his wife! And sitting in his chair! We have to kill him!"

星期五, 1月 06, 2006

1/5 【奪魂鋸】(Saw)

不是為了寫稿,應該不會連著兩天趕回家看片子。不過話說回來,要不是有些壓力,惰性還是會驅使你去做一些更沒意義的事情。

這片叫【奪魂鋸】,05年初出就上映了,總以為是搞鬼連續殺人的電影,沒有太多期待,雖然社團推理週也選了這部片,但一直到看到ptt_Movie板上一直有人在討論,才決定從片架上拿下來(跟【金剛】的效應一樣,也是看到一堆人討論才去電影院看)。

不過—不過,這部片從一開始就抓住我的吸引力了。兩個行動受制的人被關在一間廢棄的廁所內,從互相猜忌、互相爭吵、到開始知道這一切背後的原因,但怎麼掙脫腳鍊、又怎麼逃出兇手的擺佈,才是本片最後的高潮!

看到最後一幕,就知道這部獨立製片的小經典勢必會有下一部了,而且也將在這個月上映,但題材是否夠屌、劇情是否夠爆發力,都會決定這部片是否會步上類似【驚聲尖叫】、【下一個就是你】之類狗尾續貂的宿命。

總之這部片值得一看,很好的獨立製片範例,也有很絕妙的虐殺技巧。講故事就是要這樣嘛!

這篇觀影記錄是連著上一篇寫的,希望之後能看完就上來寫寫東西。開始慢慢把自己的一些隨想偶記留下來,一方面是思考和生活的憑證,二方面也是未來哪一天有人要認識我的track吧~

April貓自己去窗台發呆,終於能在不被干擾的情況下我手寫我思,這種逸於天地之間,為自己與自己同在的感覺,很享受。

06/01/04【大逃殺】(Battle Royale / バトル・ロワイアル)

來才知道這是2000年出品的片子,台灣到2005年才正式上映,而我又隔了一年才從亞藝影音租來看。

導演是深作欣二北野武演那位宣布學生開始自相殘殺的老師,這些學生裡比較認得的包括了栗山千明(後來演【追殺比爾】裡那個又酷又屌的女高中生殺手GoGo)、柴崎幸

要 年輕學生相互殘殺的確有些聳動的噱頭,但一來感受不到這款法案對大人的意義,二來人物太多、死得太快,少了角色的立體感。更令我好奇的是,這些女學生短 裙底下怎麼還套了一件既像安全褲又像紗罩的裙子?想必是保護這些明星不要在翻滾打鬥中穿幫吧,真是讓不懷好意的男性觀眾失望了。

這部電影是為了寫稿而看,看完之後雖有些靈感,但想到這部片也太久了,於是作罷。

不過這是2006年的第一部片,希望今年可以衝個80部以上。單純是數量上的滿足,無他。

現在是凌晨六點,耳機裡傳來的是台北愛樂電台的音樂,旁邊的April貓邊亂跑邊亂叫—果然是睡飽了的傢伙。

星期二, 1月 03, 2006

Drama

Reading

星期一, 1月 02, 2006

AFI's 100

星期日, 1月 01, 2006

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