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六人行】(Friends)

初看【六人行】約是大二大三的時候,還是在已經消失的大地頻道看到的。一集三十分鐘,緊湊的劇情和犀利的美式幽默令我印象深刻。後來斷斷續續地看,也分太清是哪一季,總之很喜歡這齣影集,而【六人行】也在台灣漸漸廣為人知。
進了研究所後,意外在圖書館網站得之視聽中心有一到三季的完整影集,也開始我正式「接收」【六人行】的歲月。那時的一到三季都還是陽春的包裝,四片DVD,一片六集,一口氣看下來大概要三小時,耳機戴得都有些痛,不過即使如此,還是相當enjoy小螢幕裡精彩的故事。
後 來感情生活發生變化,從孑然一身到多了個伴,一個人看電影的時間也漸漸變少,取而代之的是兩人一起找片子來看。從宿舍搬出去之後,在民雄街上的「大千」 找到了第三季之後的【六人行】,也開始兩人窩在房間裡看片的時光。一年之後離開民雄搬來台北,【六人行】也終於出了最終的第十季DVD,我們也慢慢地、有 點捨不得地從百視達接著把第八、第九租來看。直到第十季的最後三片。
要說【六人行】陪我成長什麼的或許有些做作,不過這六個朋友的歡笑、 淚水、感情、嬉鬧...等等的確我也參與了。或許跟那些從94年就開始守在電視機旁的 死忠粉絲相比,我並沒有那麼強烈的失落感,可能也和自己念的科系有關吧,對於螢光幕前後的操弄多少有些免疫。那,它對我而言的感動而在呢?
屈 指算算,徹頭徹尾把這兩百多集都看完,也約莫是三四年的時間,自己研究所的生活一部份也給了這部影集。除了是自己生命一段時間的印記之外,【六人行】這十 季看下來,就算英聽能力沒增進多少,但對於友情、愛情、親情、美國文化等等,可以說在這段時間有了不少的體認和吸收,這是它對我的一個意義。
另 一個讓我感動,甚至產生認同的原因則是看過一些關於這部影集背後製作過程的介紹之後。由於DVD有附評論版本,因此有機會得之製作人是如何設計及看待這 部影集的。看過之後,老實說,真的被美國好萊塢的專業和氣魄給震攝了。龐大的製作經費讓影集的每個細節都寫實且鉅細靡遺,從服裝、道具到布景,每個細節都 出自於製作群的細心和用心。像是公寓互換、Las Vegas、結婚典禮那幾集,真是讓人感佩,這真的是在現場觀眾前、攝影棚裡拍出來的嗎?
除 了硬體的注重,【六人行】讓我更「崇拜」的是他們對於劇情、角色、對白等等的堅持。聽過講評版本之後,我們才知道,原來呈現在我們眼前,看似流暢的劇情 背後,多的是編劇的集思廣益、演員們反覆的演練試拍、以及許多被犧牲掉的鏡頭或劇情。對照台灣粗製濫造的鄉土劇或偶像劇,老美在這點高出我們實在太多了。 而也是因為這樣,【六人行】裡才有六個生活鮮明的角色,觀眾也會對這些角色產生共鳴、認同,甚至能預期或體諒他們的反應,這也許真的是影集的最高境界了 吧!
要說【六人行】,真的有太多太多可以說的了。記得某一季,Rachel要搬離Monica的公寓,兩人最後抱頭痛哭,"It's the end of an era!",看著美國多部經典sitcom也劃下句點,我想這未嘗不是個精準的註解。對我來說,這六個人的故事也已滲入我的生命,而我也從不後悔在他們身 上花去的時間和金錢,這是一種無法取代的回憶,一群在虛擬世界裡的真實朋友。
Ref1:Friends at Warner's website
Ref2:The Original Friends Site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