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6月 22, 2006

6/21【援交天使】(Samaria / 사마리아)

點聳動的片名,彷彿像是在替「援助交際」這件事辯護,又像是替這種慘澹無奈的行為刻畫救贖。少少的對白,震撼性的鏡頭,仍然是金基德的系列作品。

青春貌美的潔婉(漢茜荷飾,也是【情弓】的那個女孩)為了籌錢而下海援交,但卻在一次臨檢時墜樓重傷。她的好友,也是負責管理潔婉援交所得的佑真(康姬敏飾)為了讓潔婉能在死前見到喜歡的男生,因而答應和他發生關係,怎知兩人趕到醫院時卻只見到披上白巾的屍體。自責的佑真開始和生前的潔婉一樣從事援交,但她只聯絡曾經和潔婉發生過關係的客人,而且在辦完事後把錢還給這些客人。但佑真當警察的老爸卻在不知情的狀況下目睹了女兒的一切,他的憤怒和羞愧讓他開始跟蹤女兒,並以慘烈的手段來懲罰這些買春的恩客,甚至,他決心親手終結女兒的救贖之旅...

援交天使】的英文片名為Samaria,而Samaria(撒瑪利亞)的意義,根據本片中文官網的說法是,源自聖經路加福音第十章裡那個救助落難者的撒瑪利亞人。事實上,導演將本片劇情蓋分為三段,第一段名為「婆須蜜多」(Vasumitra),乃是印度教中的一個女神,她以和男人做愛來使人悟道,讓人從情慾中獲得解脫,也暗喻一開始潔婉的援交行徑。第二段就是「撒瑪利亞」,指的是佑真幫助潔婉(及她自己)獲得救贖的過程。不過,也有人認為這裡的Samaria指的是聖經約翰福音第四章裡那個有五過位丈夫的撒瑪利亞婦人。而第三段「索娜塔」則是韓國常見的車款,也是佑真父親所開的車,而這也呼應了片末具衝擊性的父女關係。

性愛和暴力仍然是金基德一貫的母題,而在這部電影裡他也微妙地處理了同性愛和父女情結,這也讓故事在震撼和諷刺的效果外,多了讓觀眾反思「愛」和「暴力」的本體。

Ref1:This Film in HanCinema Movie Database

星期二, 6月 20, 2006

6/18【金牌製作人】(The Producers)

舞片是我獨鍾的一種類型(懸疑驚悚是另一種),總覺得在歌舞片裡的世界是很不一樣的,人們載歌載舞、又唱又跳,藉著歌舞來表現情緒、抒發感覺,藉此建構一個歡樂美好的世界。歌舞片靠著Gene KellyFred Astaire等天才打造了好萊塢30到50年代的歌舞片黃金時代,後來到前幾年【紅磨坊】、【芝加哥】才又掀起了短短一陣歌舞片風潮。當然近幾年的歌舞片還是源自於百老匯的劇本,像【歌劇魅影】、【吉屋出租】即是,而這部沒在台灣上映,只有透過出租店通路才看的到的【金牌製作人】也是。

其實這部戲的故事挺有趣的(我正是被故事介紹所吸引而去租來看):一個過氣的百老匯製片Max在窮途潦倒時遇見了一個小會計Leo,而且從他口中得知了一個可以賺錢的捷徑,就是以拍片名義募集資金,但卻刻意編個爛故事讓該齣票房慘不忍睹,但他們卻可從中將這些資金收進口袋。這兩個突發奇想的人(分別由Nathan LaneMatthew Broderick飾演)為了弄一部徹頭徹尾的爛劇,找來一堆可怕的怪喀寫了一部名為【Springtime for Hitler】的瘋狂鬧劇。當他們的如意算盤撥得正開心時,卻沒想到該齣舞台劇卻招來票房的空前成功!這下子他們的撈錢計畫該怎麼收場呢?

嚴格來說,這部片是先有1968年的電影版(編劇兼導演是喜劇鬼才Mel Brooks),後來變成百老匯的賣座舞台劇,才再改編成2005年的版本。除了女主角Uma Thurman(附帶一提,Uma總算有性感一些的look了)和飾演納粹迷的Will Ferrell以外,電影版和劇場版的演員及編導群全部一樣,所以整體風格也有濃濃的百老匯味道。

以電影的角度來看,片長稍微長了一些,劇情到後來也有些拖泥帶水,但幾場歌舞仍令人驚豔,像是Leo在辦公室的狂想、以及劇中劇【Springtime for Hitler】等,而劇中演員的演出,也的確讓人佩服這些稱不上帥哥的演員們跳起舞來是這麼得靈活好看,徹底發揮歌舞片的魅力。

歌舞片的笑鬧其實是對現實世界的反諷,而這部片也暗示了藝能界金錢至上的準則,為了錢,寧可搞出一堆爛片來欺騙投資者和觀眾,甚至鑽漏洞中飽私囊。對照電影裡的荒唐世界,真實世界的電影電視工作者又給了我們什麼呢?

Ref:【The Producers】in IBDB

星期日, 6月 18, 2006

6/17【吻兩下打兩槍】(Kiss Kiss Bang Bang)

搞式的黑色電影—簡單用一句話來介紹這部片的話。雖然嚴格說,這部片並沒有參考及複製太多黑色電影的公式,甚至該片基調也是喜劇路線,但偏偏卻引用了Raymond Chandler的三部小說名稱:《The Lady in the Lake》、《The Little Sister》、《Farewell, My Lovely》、以及相當有名的文章《The Simple Art of Murder》作為影片中的分段字卡。試想以Raymond Chandler在推理文學界的地位及其作品風格,不得不說這是編導刻意以不尋常的方式向他致敬,因此若說本片有著黑色電影的養分,應不為過。

那,這位曾經寫過賣座警匪片【致命武器】系列的Shane Black,在他的處女導演作裡又是怎麼樣的顛覆呢?男主角(Robert Downey Jr.飾演)在逃避警方的過程中誤闖某個試鏡會,卻意外成了中選的演員,為了演出該部偵探片,他被要求接受一位胖同志偵探(Val Kilmer飾演)的訓練,而在過程中,卻又碰上兒時的夢中情人。最後,他們發現,他們所歷經的遭遇竟與電影情節不謀而合...

更令人發噱的是,在電影的最後,兩位主角甚至對著攝影機(觀眾)講起話來:

"Thanks for coming, please stay for the end credits, if you're wondering who the best boy is, it's somebody's nephew, um, don't forget to validate your parking, and to all you good people in the Midwest, sorry we said fuck so much. "

又是叫觀眾記得去停車場領回車子,又是對保守的中西部觀眾致歉說了太多髒話,真是相當後現代的溫馨叮嚀!

這部片或許只適合具幽默感,對稍微熟悉電影語言的推理迷(糟糕,這會不會被認為是在吹捧自己啊),所以如果您自問不具這三個元素,我只能淡淡地建議:電影這麼多,何必和這部片過不去呢?(噗)

p.s 到底「Kiss Kiss Bang Bang」是啥意思?根據Wiki,「Kiss Kiss Bang Bang」是:
(1)Glassjaw(一個來自紐約長島的搖滾樂團)於1997年推出的EP名稱;
(2)由影評家Pauline Kael所寫的一本
(3)007 James Bond的外號「Mr. Kiss Kiss Bang Bang」(據說是某個義大利記者取的外號,1965年的007第4集【霹靂彈】中就有一首叫做「Mr. Kiss Kiss Bang Bang」的歌。可參考這個以原作者Ian Fleming為名的網站);而這也是這部片片名的惡搞靈感來源。

星期一, 6月 12, 2006

5/1【臥底】(Inside Man)

諸君看到這篇文章時,已是接近看完電影後N個月所寫的心得,尚祈諒乎...真應該養成隨看隨記的好習慣,天知道還有幾本書、幾部片就隨著看過而遺忘,連想都想不起來?(說真的,總覺得有一些片、一些書明明就是今年看的,可是卻找不到Blog裡的紀錄?)(另外,事個幾個月後,又看了一次這部片)

言歸正傳。其實【臥底】這片在電影院上映時我並不十分有興趣,一來是片名取得不夠令我驚豔,二來是導演Spike Lee的題材向來是關注有色人種的覺醒和處境,因此下意識並不覺得這片會真如文宣所說的那般刺激精彩—即使這片有好幾位大喀,包括影帝Denzel Washington、影后Jodie FosterClive OwenWillem Dafoe等等。

不過我顯然誤會這部片了。

這部片無疑是一部精彩的懸疑片,導演說故事功力一流,演員表現稱職,雖然是類型電影,但仍不煽情地「偷渡」了一些對有色人種的關注(這當然也是Spike Lee的trademark之一),而所使用的「詭計」也不落俗套--雖不是絕對原創,但卻能用新奇精彩的手法來呈現合邏輯的犯罪橋段--故事是這樣的。紐約某家銀行遭一群蒙面搶匪成功闖入,但卻對銀行存款完全沒有興趣,那他們的目標為何?同時,警方在完全受制於搶匪苦惱之際,卻出現一個神秘的「有力人士」希望能進去銀行和搶匪談條件,究竟目的為何?銀行裡的秘密是什麼?搶匪能在眾目睽睽之下順利離開銀行嗎?

就像好看的推理小說都有一個好看的詭計(無論佈局詭計的手法有無特殊之處),電影也要有能吸引人的賣點,或說「引子」,或說teaser。以這片來說,一開始Clive Owen就對著鏡頭(觀眾)說:

"...Pay strict attention to what I say because I choose my words carefully and I never repeat myself...recently I planned and set in motion events to execute the perfect bank robbery...beyond the obvious financial motivation, it's exceedingly simple... because I can..."

多酷的一段話!一開始主角(搶匪)就告訴你他有個完美的搶銀行計畫,而且有絕對自信能完成,這個漂亮的開頭就足以吸引觀眾往下看,看他要怎麼辦到,也看這個計畫是否如他所稱完美。

我個人挺喜歡這部片的節奏和說故事技巧,雖然搶銀行的故事已是老梗,但卻能激起不錯的火花。BTW,在片中被搶匪挾持的人質中,有兩個人也在【熱天午後】(也是一部關於搶銀行的經典電影,可參考我對該片的心得)演過人質,真妙。

星期日, 6月 11, 2006

6/8 《能面殺人事件》 (能面殺人事件)

木彬光憑 著這本小說拿到了第三屆(1950)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的長篇大獎。本書完成於1949年,是繼《刺青殺人事件》(1948)後的第二本長篇小說,故事以一 個鬼女面具引發的家族連續殺人案為謎團,既有密室殺人,又有附會殺人的意味。故事是以書信記事體做為章節編排,偵探是高木彬光本人,但卻又出來另一位偵探 柳光一與之共同偵察,最後高木彬光因故退出,剩下柳光一一人獨自面對這詭譎離奇的連續兇殺案,以及連續命案背後千鶴井家族的秘密...

在《刺青殺人事件》中出登板的神探神津恭介並未在這本書裡露臉,反倒是高木彬光自己充當偵探,但卻安排地不甚精彩。對推理小說捎有涉獵者在看完本書後應能立即聯想到Agatha Christie於1926年的一部經典推理小說。從時間上來看,高木此書似有抄襲克奶奶的嫌疑,與此書末頁記評論者的稱讚(...含有舉世首創的『情節佈局』之妙。p.237)略有出入。

我 自己的感覺呢?斷斷續續看了個把月,一篇篇的「我」就搞的我一時很難在腦中理出故事的架構,加上又是家族連續殺人,實在提不起興味;一開始的密室之謎也 解得太過牽強,光憑文字描述時在無法想像詭計;當然,最後更大的謎團揭曉後,由於已經讀過克奶奶的鉅作了,因此也沒有多大的驚喜。(由此可知 Christie的那個詭計多有殺傷力,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啊...)

對了,這本小說在故事裡也洩漏了不少推理小說的謎底,像是《羅傑艾克洛命案》(p.6)、《主教殺人事件》(p.138)。真不曉得為什麼有些人老是要在推理小說裡提到別的推理小說,這只是徒然將推理文學的美感破壞殆盡,淪為同人誌格局而已。

看在這本書寫於60年前的份上,就也不特別批評了,畢竟那時的日本本格派小說都有這個調調,眈美詭譎,但卻脫離不了浪漫狂妄的氣息,字裡行間仍存有文言文式的古意,除非故事本身精彩,否則的確有些讓人難以入嚥。

Ref:一篇關於能劇的介紹(中文)能劇的介紹(日文)

星期一, 6月 05, 2006

6/4【吉屋出租】(Rent)

Five hundred twenty-five thousand six hundred minutes.
Five hundred twenty-five thousand moments so dear.
Five hundred twenty-five thousand six hundred minutes.
How do you measure, measure a year?
In daylights, in sunsets, in midnights in cups of coffee.
In inches, in miles in laughter in strife.
In five hundred twenty-five thousand six hundred minutes - how do you measure a year in the life?
How about love? How about love? How about love? Measure in love... seasons of love.

這是我對【吉屋出租】這部「戲」最初的認識,而上面所列的文字,也正是這部戲開場的主題曲:「Seasons of Love」的歌詞。套句【征服情海】裡的經典台詞:「You had me at "hello."」,是的,It had me at "this song."

我 想大部分人也都知道這部電影是改編自百老匯經典的同名舞台劇,而舞台劇又是根據Puccini的歌劇【波希米亞人】所改編。根據中文官方舞台劇網站裡的 介紹,這部戲已經是全球第五大賣座的舞台劇(前四名為:【】、【歌劇魅影】、【西貢小姐】、【悲慘世界】)。如此膾炙人口的舞台劇被改編成電影會是如何 呢?

首先,這是一部超過兩小時的電影;其次,這部片的導演是【哈利波特】系列前兩集以及【小鬼當家】一二集等溫情電影的導演Chris Columbus,所以不難設想他對於這個在浪蕩不羈中帶著傷感宿命的故事會如何處置。;另外,電影版的主角和舞台劇版的演員大致相同,除了舞孃Mimi和女律師Joanne以外,其他的主要角色皆為1996首映舞台劇版的原班人馬。

對 於有道德潔癖或認定世界充滿真善美者,實在不適合欣賞這個故事。同 / 雙性戀、毒癮、愛滋病、變裝、貧民區、揮霍人生、對抗體制大抵是這部戲的主題。主角們的職業也非傳統價值觀所認同,像是剛戒毒的音樂人Roger、在拍商 業片和拍藝術片之間掙扎的Mark、前衛藝術表演者Maureen、不屑在紐約大學任教的Tom、變裝皇后兼街頭藝人Angel、有愛滋病和毒癮的夜總會 舞孃Mimi等等。

這群所謂的「社會邊緣人」不畏世俗眼光,也不屑所謂「對的」價值,對他們來說,做自己、享受人生、敢愛敢恨、盡情歌舞才是人生的使命。即使絕症和毒癮纏身,他們仍奮力燃燒自己,努力把握剩餘或未知人生的一分一秒,而這也正是這個故事的精髓。

不 過,就算故事多麼精彩,呈現的平台不同對觀者來說可能還是稍有差異。我沒有看過舞台劇版(雖然去年約電影上映同時該戲正好來台灣巡迴),但光就電影來 說,舞台劇的分幕痕跡太重,電影中的元素(如場景調度、剪接等)相對薄弱很多,讓人感覺只是把舞台劇搬到戶外實景演出,沒有改編為電影該有的化學變化,甚 至結局的處理也稍嫌矯情唐突。(當然,這也許也是舞台劇太過成功了吧!)

不過,我仍然認為這部片瑕不掩瑜,除了精彩的歌舞以外,故事想要表達的價值觀也是值得深思的(雖然某種程度上故事美化了愛滋和毒癮的悲慘)。人生短短幾十載,何不為自己而活?

No day but today!

Ref:【Rent】舞台劇官方網站

6/3【婆家就是你家】(The Family Stone)

不到一個多月前在Rosa內湖豪宅看的電影,居然現在才要來回憶心得,實在是要花些力氣,特別是這部片實在無法讓人留下有好感的印象。

記得這片在台灣上映的時候,打的是【慾望城市】女主角Sarah Jessica Parker,但凱莉姐雖然在小螢幕呼風喚雨(像是2004年Emmy獎喜劇類最佳女主角),但換到大螢幕上卻總是表現平平(這部片票房只有6000萬左右),是因為影集角色太成功而影響電影角色嗎?這可是個大哉問,改天想清楚再來寫好了。

這部「溫馨浪漫愛情喜劇」的故事大致是這樣的。女主角Meredith去男友Everett(Dermot Mulroney飾 演)的家中過聖誕節,個性帶點龜毛緊張的她為了這個Stone家族的家庭聚會大肆準備了一番,但進了家門後卻輪流把這家成員得罪了一遍,不是有口無心說了 冒犯的話,就是弄巧成拙反倒幫倒忙,甚至在最重要的晚餐餐桌上說了甚不得體的話而讓氣氛僵到最高點,搞得她傷心無奈地逃開男友家。此時,Everett的 弟弟Ben(Luke Wilson飾演)卻「很巧地」看出她其實是個好人,追了出去並陪她去酒吧裡解悶。此時,Meredith的妹妹(正妹Claire Danes飾演)也來Stone家,但卻陰錯陽差地和Everett看對眼了。一場亂倫...不...一場錯點鴛鴦的故事就在聖誕夜上演了...

這部戲的主角都算有名,除了前面幾個以外,Stone家的媽媽是Diane Keaton、妹妹是演過【婚禮終結者】和【赤眼玄機】的Rachel McAdams,這樣的組合照理來說能擦出火花,但100分鐘看下來既沒有浪漫愛的感覺,對Stone一家人的相互關愛及凝聚力也稍嫌做作(像是最後以媽媽懷孕的照片做結的橋段就有點over了),讓我們幾個人看完連討論的欲望都沒有。

仔細想想,搞不好一切都是被電影海報那張模仿中指問候人的照片給騙了也說不定啊!